徐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省通衢”?今天的徐州应该怎么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1 14:11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上面这首著名的诗句,千百年来依旧被徐州当地居民所传颂。出自《水浒传》的这首山谣积淀着一卷厚重沧桑的历史,让人们在慨叹千古风流人物中留下更多的哲思。而这首悠悠古韵中传唱的九里山,就在如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作为古战场遗址,九里山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在这里折戟沉沙,又演绎出了几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九里山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正是“五省通衢”的徐州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那么,徐州为什么会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会有“五省通衢”的称谓?又为何在今天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让我们放眼中国地图,你会发现,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接宿迁,西连萧县,南接宿州,北靠枣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京杭大运河从隋炀帝开凿到现在一直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陇海铁路线串联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三大地理区域,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干线铁路,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京沪铁路不必多说,其两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区域,所经区域面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最大的客运专线之一。


今天在徐州庆云桥东的黄河故道南旁,依然耸立着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这座牌楼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淮海道员黎世序主持修建的。因此,目前徐州被称为“五省通衢”有重要依据的说法始于清代后期的嘉庆年间,因其通达直隶(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因而得名。



同时,徐州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控制点,直到北宋时期,徐州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区。“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又有优越的水利环境,“足以溉灌”,“兴置屯田,资粮易积”。直到北宋时期,这里依然是“土宜菽麦,一熟可资数岁”。而且民风彪悍,长期是优质兵员的提供地。在农业文明时代,有土有田,有粮有兵。自然成为资源竞争的必争之地。曹操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利用刘备、吕布、袁术、袁绍之间的矛盾,以徐州争夺战为焦点,联此制彼,逐个击破。在海、黄、淮之间,屯田养士,奠定了霸业的基础。最终打败河北袁绍,成为汉末群雄中的领军人物!


如果把徐州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或者说放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带来看,徐州的地理位置依然是绝佳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可以称之为淮海地区,这一地区没有第二座比较大型的城市,徐州在这个地区绝对属于龙头。从医疗和铁路的建设上就可以看出徐州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


但是从南宋到明清,黄河一再改道,淤没了一座又一座的徐州城,硬性改变了徐州的地势地貌。古泗水和古汴水也消失无踪。曾经的险要之地变成了无险可守的一马平川,十万良田一度变作黄尘之地。这就是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从而让后人忘记了,历史上的徐州地区,恰恰曾经既富庶又险要。



今天的徐州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在二线城市徘徊,劣势也只有自己才能了解,笔者作为徐州人,私以为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内交通联络不畅,收费站颇多,又进一步阻碍了徐州的发展。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仍没有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地位。

如果仅是相对于江苏省内来讲,徐州市是一个偏僻的孤岛,周边没有特别突出的城市。徐州就像一个灯塔一样,照亮了别人的前进道路,自己却不知所措。徐州是宿迁、淮安的对标方向,商丘、永城的学习楷模,但是徐州应该学谁,谁又是徐州的标杆呢?目前为止好像没有。毕竟徐州并不是省会城市,没有那么多的发展机遇。在今天的江苏省内,苏南才是地理位置最好的。大运河贸易再高,也比不上长江。我们都知道江苏当前发展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南长江沿岸城市。而苏北的经济一直发展相对缓慢。并且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也比较偏南,经济文化上对北部的辐射影响力还不如对安徽的辐射高。


而且目前在轨道交通速度的快速提升下,虽然从济南到合肥、郑州到连云港、济南到南京等等都是以徐州为交叉点,不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却只有500公里。在如今高铁速度已经达到了350km/h的情况下,省会之间的时间也就缩短在了2小时左右。徐州的中心节点地位也就有了明显的下降,四个省会城市完全可以撇开徐州相互对接。可以说徐州在D字头高铁的发展时期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再一个,我国城镇化建设到2035年基本上完成了扩张的道路,预计在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走城市内部更新的道路。也就是意味着差不多只有15年的发展时间。而一些二线城市(包括周边四个省会城市)早已在2012年以来,就走向城市快速扩张的道路。可直到如今淮海城市群还没有获得国家的重点扶持,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徐州的机会也会更加渺茫。未来能否获得颠覆性的改变着实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笔者认为,徐州在将来还是要紧盯着淮海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去发展,并加快与周边跨省际地区的合作和交流,着眼于打造交通枢纽。但这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周边各省达成共识。可在这个跨区域合作的时机,徐州还是有机会争取到的。这也是徐州在区域地理位置中能否发挥作用的最后时机。


因此,徐州接下来的发展道路应该怎么走,这真的应该成为每一个徐州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