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一场雨过后,云雾缭绕的松桃自治县正大镇万亩茶园渐渐露出清晰轮廓,茶尖经过雨水的洗礼,在黎明破晓的第一缕阳光下,散发出淡淡清香。茶园里,采茶人腰间系着茶兜,双手指尖娴熟地在茶丛中飞跃,游客之间骑游穿行,尽饱茶园旖旎风光……

茶产业一头连着茶农,一头连着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8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28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跃升全省第二,茶叶总产量 7.3万吨,累计带动23.2万户、33万人从事茶产业,6万多农民依靠茶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茶农户均增收1.42万元、人均增收3550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将贵州茶区分为2个最适宜区、3个适宜区、1个次适宜区,铜仁7个产茶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500余项指标检测通过欧盟标准,被誉为“绿茶极品”,就像“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声名远播一般,“铜仁好山好水出好茶”亦在业内广泛流传。

20世纪80代至90代期间,我市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沿河4个县茶叶公司和武陵山茶场,随着民营企业随之崛起,此后,历经市场风风雨雨的大浪淘沙,经过几十年蜕变,逐步形成以梵净翠峰和石阡苔茶为代表的“铜茶方阵”, 梵净绿茶、夷州贡茶、松桃翠芽、坪山翠芽、沿河古茶、德江白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在全国各种茶事评比活动中荣获120多项奖项。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出自“中国茶叶之乡”的梵净翠峰、“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苔茶是铜仁茶的佼佼者,分别跻身贵州五大名茶之列,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比肩而立,闻名省内外。

经过多年的培育,茶产业已在黔东大地落地生根,逾百万亩土地披上绿色外衣,近百万农民与茶“结缘”。
大而不精,多而不聚。茶叶品质虽好,但品牌不够响;涉茶企业虽多,但实力不强等短板制约着铜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观茶情,放眼世界念茶经新一轮的茶革命必须跳出铜仁看铜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谋划茶产业发展。

为在全国茶叶竞争中突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武陵山区茶叶贸易流通、茶旅文化体验中心和世界“抹茶之都”,唱响“抹茶之都”铜仁建设大戏,从而使世界了解铜仁,使铜仁走向世界,实施茶产业发展的“二次革命”。

2017年,贵茶产业园综合开发项目落地江口,贵茶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营销及茶区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茶企,集团斥资六亿元,旨在打造国内最大的茶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世界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并且由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者和生产者美国巴特勒制造公司建造,目标是打造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2018年9月,市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了主题为“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的新闻通报会,宣布10月份将在江口县举办2018首届中国贵州(铜仁)国际抹茶文化节,一场围绕铜仁抹茶产业的发展之路在梵净山麓拉开帷幕。
证书是对凉都茶品质最好的认可。在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铜仁市分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匾牌,贵州省质量监督局发布“贵州抹茶”地方标准,这无疑增强了发展抹茶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在铜仁生态茶产业异军突起的矩阵中,全市集中力量打造了“梵净山茶”全市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特色品牌,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跻身“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梵净山茶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排名全国第31位。
为进一步扩大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铜仁市还积极开展了梵净山茶商标国际注册工作,已经完成梵净山茶、梵净山翠峰茶在韩国注册,梵净山茶、梵净抹茶在欧盟注册,正在推进梵净山茶、梵净抹茶在美国、日本注册。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如今的铜仁,茶叶的魅力已经远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它更是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食品等百亿元的产业一条龙,为一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为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绽放新绿之叶。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旭)
精彩回顾
原标题:《梵净茶 香天下 | 铜仁生态茶演绎青山绿水大文章 ——铜仁茶产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