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06:17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以上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2年桂林人均生产总值4551美元(28579元),城镇化率达到42.78%,正处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务院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临桂撤县改区,将为桂林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一、桂林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把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和县域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桂林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至2012年,桂林市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桂林市城镇人口207.05万人,比2000年增加78.5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54万人,城镇化率达42.78%,比2000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如下表:

1982-2012年桂林市城镇化率

人口普查

 

年份

 

城镇化率%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

 

15.35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

 

19.58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

 

27.23

 

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38.76

 

人口抽样调查

 

2012年

 

42.78

 

2、2012年桂林市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超过全国、全区年均增长水平。2012年是我市历年来城镇化水平增幅最大的一年,城镇化率比2011年上升2.29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99个百分点和全区0.56个百分点。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桂林市与上级相关部门依据《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对桂林市部分地区,特别是雁山区、灵川县大学城迁移学生入住,对大学城居住地属性进行了修订,原乡属地域变更为城镇,扩大了城镇地域范围。 

桂林市与全国、全区城镇化率比较

 

地区别

 

城镇化水平

 

2012年

 

2011年

 

2000年

 

2000年至2012年

 

2012年比2011年

 

年均增长(%)

 

增长(%)

 

全  国

 

52.57

 

51.27

 

36.19

 

1.37

 

1.3

 

全  区

 

43.53

 

41.80 

 

28.15

 

1.28

 

1.73

 

桂林市

 

42.78

 

40.49

 

27.23

 

1.30

 

2.29

 

3、桂林市城镇化位列全区中等水平。2012年全区城镇化资料显示,桂林市城镇化率排全区14个市的第8位。高于桂林市的有: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玉林市;低于的有:钦州市、百色市、贺州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

2012年全区各市城镇化水平排位表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排位

 

(万人)

 

(万人)

 

(%)

 

南宁

 

679.08

 

382.21 

 

56.28

 

2

 

柳州

 

382.45

 

222.77 

 

58.25

 

1

 

桂林

 

483.94

 

207.05 

 

42.78

 

8

 

梧州

 

292.94

 

137.21 

 

46.84

 

5

 

北海

 

157.20 

 

81.76 

 

52.01

 

3

 

防城港

 

88.69

 

46.05 

 

51.92

 

4

 

钦州

 

313.33

 

106.97 

 

34.14

 

11

 

贵港

 

418.68

 

183.08 

 

43.73

 

6

 

玉林

 

558.12

 

241.03 

 

43.19

 

7

 

百色

 

351.81

 

104.87 

 

29.81

 

14

 

贺州

 

198.73

 

77.39 

 

38.94

 

9

 

河池

 

341.55

 

103.70 

 

30.36

 

13

 

来宾

 

213.51

 

77.71 

 

36.40 

 

10

 

崇左

 

201.97

 

66.37 

 

32.86

 

12

 

4、桂林市县域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从2012年情况看,我市 5城区城镇化发展空间已不大。而12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只有灵川、荔浦两县;达到30%以上的是阳朔、临桂、兴安3个县;其余7个县城镇化率均在20%-30%之间。按照桂林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为实现这一个目标,今后3年内,桂林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年均提升2.41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是今后我市发展城镇化的重点,特别是城镇化率低于30%的县则更是重中之重。

2011年—2012年桂林市分县区城镇化数据

 

 地区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比2011城镇人口增加    (万人)

 

比2011城镇化率提高百分点

 

桂林市

 

483.94 

 

207.05 

 

42.78 

 

13.18 

 

2.29 

 

秀峰区

 

15.68 

 

15.68 

 

100.00 

 

0.60 

 

4.24 

 

叠彩区

 

17.55 

 

15.38 

 

87.64 

 

0.18 

 

0.03 

 

象山区

 

28.08 

 

27.94 

 

99.50 

 

0.18 

 

0.00 

 

七星区

 

29.21 

 

27.61 

 

94.52 

 

-0.93 

 

0.06 

 

雁山区

 

11.01 

 

6.67 

 

60.58 

 

5.71 

 

48.08 

 

阳朔县

 

27.70 

 

8.31 

 

30.00 

 

0.36 

 

1.05 

 

临桂县

 

45.09 

 

13.98 

 

31.00 

 

1.09 

 

2.20 

 

灵川县

 

35.53 

 

14.43 

 

40.61 

 

1.44 

 

3.81 

 

全州县

 

64.34 

 

15.85 

 

24.63 

 

0.64 

 

0.83 

 

兴安县

 

33.40 

 

10.98 

 

32.87 

 

0.46 

 

1.14 

 

永福县

 

23.72 

 

5.99 

 

25.25 

 

0.28 

 

1.03 

 

灌阳县

 

23.59 

 

6.61 

 

28.01 

 

1.38 

 

5.71 

 

龙胜县

 

15.67 

 

3.95 

 

25.21 

 

0.35 

 

2.08 

 

资源县

 

14.87 

 

3.15 

 

21.18 

 

0.27 

 

1.68 

 

平乐县

 

37.67 

 

10.21 

 

27.10 

 

0.39 

 

0.83 

 

荔浦县

 

35.48 

 

14.35 

 

40.45 

 

0.38 

 

0.95 

 

恭城县

 

25.35 

 

5.96 

 

23.51 

 

0.39 

 

1.47 

 

   三、桂林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桂林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客观原因。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化水平26.41%,广西14.87%,桂林市(当时桂林市所辖为市城区和阳朔、临桂两县)为19.58%,低于全国6.83、高于全区4.71个百分点。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桂林市(所辖范围扩大到12县5城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8.97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区0.92个百分点。自1998年桂林市地市合并以来,作为广西管辖县区最多的市,桂林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短期内难以缩小农业大市、县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城镇人口基数小的差距。

  2、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滞后。桂林地市合并后,中心城市受山水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所辖的五城区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社会服务功能基本没变,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明显的优势。与南宁、柳州等区内中心城市发展相比,在经济、人口和公共服务功能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发展看,2012年桂林市5城区GDP总量为431.84亿元,仅占全市的28.9%。而南宁市6城区GDP为1785.79亿元,占全市的71.33%;柳州市4城区GDP为1350.85亿元,占全市的73.2%,差距十分明显。

  从人口规模看,2012年桂林市5城区常住人口为93.2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9.28%,除七星、象山区分别达29.21万人、28.08万人,其他3城区人口均未超过20万人,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无明显优势。而南宁市6城区常住人口达352.09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 51.85%;柳州市4城区常住人口达155.85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40.75%。

从城市功能看,桂林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较弱,综合实力不强,社会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在全区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尚未完全显现。而与此相比南宁市随着城市扩张和东盟主办地的长期落户,新兴的琅东新区、相思湖新区、大沙田开发区、仙葫开发区、五象新区等纷纷崛起;柳州是广西的工业中心,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且长期辐射周边地区,发展规模和质量也优于桂林。

3、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依据钱纳里发展模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高于工业化率近3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桂林市人均GDP已达4551美元,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城市(镇)化率应介于30-60%之间偏向上限。2012年桂林市工业化率为39.08%,城镇化率仅领先工业化率3.7个百分点,说明桂林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还不适应,将阻碍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城镇不发展,第三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将受限制,人口素质也难于提高,从而会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小城镇人口规模偏小,缺乏支撑产业,城镇化进程缓慢。至2012年末,桂林市现有乡镇133个,从全市总人口看, 5万人以上的乡镇只有13个,低于3万人的有81个,其中人口不足2万人的乡镇达52个。由于这些小城镇布局分散,人口集聚度低,工业化水平低,加之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导致公共服务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且提升的成本也较高。特别是人口规模小的普通小城镇,缺乏支柱产业,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市区差距明显。

5、产业结构不优制约城镇化发展。“十一五”以来,桂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日臻完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但与区内先进市相比(附表),我市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三次产业比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仍较落后。由于产业结构演变滞后,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居高不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012年全区各市GDP

 

 

 

现价绝对值(亿元)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南宁市

 

2503.55

 

324.09

 

958.96

 

1220.5

 

12.95 

 

38.30 

 

48.75 

 

柳州市

 

1846

 

144.67

 

1199.05

 

1107.4

 

7.84 

 

64.95 

 

59.99 

 

桂林市

 

1492.05

 

274.51

 

694.94

 

522.6

 

18.40 

 

46.58 

 

35.03 

 

梧州市

 

831.01

 

105.76

 

524.08

 

201.16

 

12.73 

 

63.07 

 

24.21 

 

北海市

 

630.8

 

128.07

 

310

 

192.73

 

20.30 

 

49.14 

 

30.55 

 

防城港市

 

457.53

 

61.65

 

243.28

 

152.6

 

13.47 

 

53.17 

 

33.35 

 

钦州市

 

724.48

 

168.23

 

328.98

 

227.27

 

23.22 

 

45.41 

 

31.37 

 

贵港市

 

677.35

 

150.45

 

272.35

 

254.55

 

22.21 

 

40.21 

 

37.58 

 

玉林市

 

1120.48

 

230.47

 

502.88

 

387.13

 

20.57 

 

44.88 

 

34.55 

 

百色市

 

746.22

 

138.01

 

414.16

 

194.04

 

18.49 

 

55.50 

 

26.00 

 

贺州市

 

393.86

 

85.37

 

184.09

 

124.4

 

21.68 

 

46.74 

 

31.58 

 

河池市

 

497.51

 

126.16

 

178.1

 

193.26

 

25.36 

 

35.80 

 

38.85 

 

来宾市

 

519.22

 

129.93

 

239.94

 

149.35

 

25.02 

 

46.21 

 

28.76 

 

崇左市

 

530.75

 

143.72

 

217.36

 

169.66

 

27.08 

 

40.95 

 

31.97 

 

6、人口流动活跃,属于人口流出型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桂林市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达98.75万人,占总人口的19.80%;其中离开本区(省)外的 达31.36万人,流向广东地区达22.79万人。从2012年公安部门户籍人口来看,迁入本市人口8.3万人,迁出本市人口14.4万人,机械性迁出人口远大于迁入人口。

7、“不完全城镇化”现象客观存在,农民工的城镇化稳定性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桂林市城镇人口 184.01万人,城镇化率达38.76%,这是按照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进行统计的,其中非农业户口人数107.93万人,农业户口人数76.08万人。这些人虽然已在城镇工作,户籍却在农村,不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这些进城的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返乡率较高。即使在当前我市城镇化率超过40%的情况下,“不完全城镇化”的现象依然明显。

  三、提升桂林市城镇化水平的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基础。2012年桂林市GDP达到1492.0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财政收入163.56亿元,增长15.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00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328元,增长15.9%。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消费能力的增强。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661.84亿元,增长16.4%。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必将为桂林市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强劲动力。

  2、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等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城镇化发展。2005年,桂林市先后有15个乡进行了撤乡改镇(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合并等工作。2012年底,灵川县灵田乡撤乡改镇也全面完成。实施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后,镇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推进城镇化起了促进作用。

  3、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重大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桂林市各级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文件要求,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城乡风貌建设成效显著, 城镇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4、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桂林市城镇化的发展将起有力推动作用。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2012-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在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做出了具体部署。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有效解除桂林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受漓江和城区发展空间限制的某些机制体制的困扰,对于桂林市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加快桂林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当前,桂林市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我市城镇化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到“十二五”期末要完成50%的城镇化率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抓住机遇,制定有效措施,完善工作责任,强化发展合力,为加快推进具有桂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成功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可以促进工业化进一步提升。桂林市工业要进一步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做大做强竞争力,力促工业化和城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2、加强产业支撑,增强聚集效应。城镇化的前提是产业的长足发展,有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以吸纳剩余劳动力。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集中投资和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兴的加工工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和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从而提高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划调整配套工作力度。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城镇化的发展要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结合起来,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城乡共同富裕。桂林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在加快发展城镇化进程中,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疏通人口流动的渠道,并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制度。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同时还要健全进城务工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区划调整配套工作力度,民政部门要加大乡改镇、镇改街、村改居工作力度,提高我市镇、街道比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的城乡划分标准,进一步核实、认定、调整城镇区域属性。特别是要重视和做好统计部门在每年下半年度开展的城乡属性划分核定工作,切实加强对城乡划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力度,重视城乡划分的数据质量,尤其要做好2013年度城市建设规模扩大新纳入城镇的村级城乡属性的核实与调整工作,真实可靠地反映我市城乡属性的划分调整,为城镇化率的计算提供基本依据。

4、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未来发展留下余地。要吸取一些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过高、交通过分集中和拥挤的教训,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布局,为未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留出足够的空间。要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式,提倡多种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式。城镇本身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越好,对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度就越高,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城镇化进程也就越快。要改善通讯、交通、给排水等市政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文化设施,通过市场机制,采取基础设施服务和产品有偿使用的原则,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实现基础设施的经营、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中心城区要按照新的“一城六区”的发展格局,以向西发展为契机,尽快建设成为我市新的城市中心区,从而带动整个中心城区的拓展。要加大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支变革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积极力量,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在着重发挥中心城区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从而推动我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