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10:12

甘 肃 省

 
 
 

  概况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居祖国西北内陆腹地,位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连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四川省毗邻。东西长166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从西北到东南呈狭长的哑铃状。
  甘肃既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1年末总人口2575.2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2%。
  [民族]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全省共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45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超过100万人,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目前,甘肃省共设有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5个省辖市,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庆阳、平凉、陇南、定西、武威、张掖、酒泉7个地区,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1个市辖区,1361个乡。
  [省会] 兰州市。
  [主要城市]兰州、天水、白银、金昌、武威、嘉峪关、张掖、敦煌、平凉等,截止1997年,甘肃省城镇总人口达到106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1.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43.20%
 自然条件
  [地形]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度、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平均海拨14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1500米。地貌基本涵盖了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区、陇中黄土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甘南高原。
  [水文]全省分属三个流域12个水系,即内陆河流域有疏勒河、黑河、石洋河水系;黄河流域有泊水、洮河、泾河、北洛河、渭河、黄河干流及两侧小支流6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上游、白龙江(含白水江)、西汉水三个水系。 全省自产多年平均径流量305.6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134.54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07.9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63.2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303.47亿立方米。全省自产地下水资源量为169.49亿立方米。地下水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部分为7.77亿立方米,计入入境水量后的地下水资源量为305.64亿立方米。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质差,难以利用;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不匹配。
  [气候]甘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可划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气候类型。除高山阴湿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具有气候干燥,气温年、日差较大,大陆性气候显著,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气候特征,气候的地域差别大。
   全省年日照时数1700-3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约4800-4600兆焦/平方米,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河西走廊是甘肃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陇南地区较为贫乏。 甘肃冬季寒冷,夏季温热,春秋气温多变,年差和日较差大。全省平均气温为0-14℃,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并随着地势增高而逐渐降低。陇南南部是本省最温暖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高达14℃以上;祁连山区和甘南高原是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其余各地为8-10℃。
   甘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平均降水量在40-800毫米之间,总的分布趋势是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据1996年调查,全省耕地49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7%,适于种植的农业土壤多达15种,目前的土地利用率为57.18%。全省林地46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2%。全省牧草地144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68%,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甘肃土地资源总量大,有较大面积的荒山、荒沟及戈壁、沙漠、盐碱地、沼泽地、高山寒漠等未利用或目前难利用的土地,土地的深度开发、广度开发都有很大潜力。
  [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缺乏,加之水低地高、土地分散等因素,利用难度大,大部分地区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局面。全省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24位,干旱缺水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测算,到2010年,全省缺水8.69-13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甘肃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并编入《甘肃省矿产储量表》的84种产中,有3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有56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潜在价值为7983.80亿元。截至1997年底,甘肃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15处(不含伴<共>生矿产)。 从全省探明储量来看,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2个油田,含面积达478平方公里,探明可采储量为2.72亿吨,集中分布在玉门和长庆两个油区。煤炭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华亭、中部的靖远和窑街、西部的西大窑,已探明矿区162个,保有储量达92.65亿吨。全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十位,可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时。有色金属矿产储量高度集中,矿石品位高,选冶性能好,共伴生有益组份多,综合利用价值高。其中镍、钴、铂族金属、硒矿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锌矿居全国第3位,铜、铅矿居全国第4位,锑矿居全国第5位。此外,还控明了一定储量的镁、钨、锡、饿、钼、汞矿。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铬、钒矿。非金属矿产储量丰富,铸型粘土、饰面蛇纹岩储量居全国第1位,水泥用红(黄)土、伴生硫、重晶石、冶金硅石及菱镁矿等位居全国前5位。
  [生物资源]全省有脊椎动物864种、植物4041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108种,植物3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脊椎动物82种,植物62种。 在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中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药材1270种,特别是甘草、当归、大黄、红(黄)芪等20多种大宗药材,是甘肃省药材行业了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森林资源,现有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92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天水、陇南、甘南三地。草地植物共计154科、691属、2054种,丰富的牧草类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截至1998年底,全省共建自然保护区30个,总面积504.3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1%;建立保护野生动物基地3处。
  [旅游资源]反映古代文明的石窟、古建筑、古迹和古寺院与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2处。
  “丝绸之路”横贯甘肃1600多公里,沿路有许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如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天水伏羲庙和夏河拉卜楞寺等;沿路民族风情各异,地方特色多资多彩,现已成为全国三条黄金旅游路之一。
 经济建设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一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使全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投资与消费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取得成效,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初步预计,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0.1%,其中工业完成356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5亿元,增长9.4%。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73元,增长8.8%。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7:44.7:35.6调整为2001年的19.3:44.8:35.9,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1和0.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尽管2001年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旱灾,但由于全省各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上各项保障措施的及时到位,使农业生产形势明显好于上年。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结构进一步调整。2001年,全省粮食产量75.3亿公斤,比2000年增长5.57%,粮食的增产主要是单产水平提高所致。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由2000年的74.81:14.31:10.88调整为2001年的72.94:15.79:11.2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1.8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48和0.39个百分点。2001年棉花、药材、蔬菜、甜菜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2.17%、53.83%、19.50%和19.03%,烤烟下降30.93%,油料下降7.82%。
林业生产形势较好。2001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21.0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25%,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33万公顷,下降49.23%。森林覆盖率达9.37%。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产量继续增加。2001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65.13万吨,比上年增长6.94%;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增长4.29%。
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22.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6%;农用拖拉机34.67万台,增长1.73%;化肥施用量(折纯)66.06万吨,增长2.35%。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23万公顷,增长0.08%。农田受灾面积157.56万公顷,下降2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1年,全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省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6.49亿元,增长11.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45.06亿元,增长9.3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161.21亿元,增长10.2%;集体企业完成41.61亿元,增长9.7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0.29亿元,增长12.40%;股份制企业完成90.99亿元,增长12.4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47.22亿元,增长9.85%;重工业完成269.27亿元,增长12.38%。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继续好转。2001年,全省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产销率达96.99%,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4.7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17.9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6.2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87.8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81.26万平方米,减少84.92万平方米。投招标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建筑施工工程0.70万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0.41万个,占施工工程个数的57.76%,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四、投资
投资总量稳定增长。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企业效益好转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0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2%。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420.78亿元,增长17.03%;城乡集体经济投资28.33亿元,增长2.27%;城乡居民个体投资56.31亿元,增长4.03%。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253.09亿元,增长12.30%;更新改造投资130.33亿元,增长27.71%,其中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投资20.97亿元,增长2.15倍;房地产开发投资31.37亿元,增长13.21%。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4.21亿元,增长18.99%;运输邮电通讯业投资133.97亿元,增长13.66%。
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住宅投资6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3%。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73.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6%;旅客周转量226.84亿人公里,增长10.03%。在货客运输中,铁路运输仍保持主渠道作用,分别占总周转量的80.07%和61.29%。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9%。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0.03亿门。电话普及率达15.06%,比上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44.84万户,比上年增长35.89%,其中城市177.63万户,增长28.75%;农村67.21万户,增长59.2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2.98万户,本年新增77.98万户。98.52%的乡(镇)已通电话,比上年提高0.30个百分点。网络建设发展迅速,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2.58万户,比上年增长1.69倍。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43亿元,比上年增长9.02%。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55.87亿元,增长9.3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39.56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9.00亿元,增长10.11%;餐饮业零售额51.88亿元,增长11.27%;其他行业零售额84.55亿元,增长4.5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7.74亿元,增长1.14%。
市场物价回升。2001年,全省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4.0和99.6。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200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6%。其中:出口总额为4.76亿美元,增长14.78%,加工贸易出口增长5.41倍,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6倍;进口总额为3.03亿美元,增长95.73%,机电产品进口增长40.03%。
利用外资有所增加。2001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74亿美元,增长19.31%。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省签定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0.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在外劳务人员1146人,增长35.78%。
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2.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6%;全年国内旅游收入21.26亿元,增长14.44%,旅游外汇收入0.45亿美元,下降17.98%。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继续增加。200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5.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贷款余额1268.39亿元,增长8.5%。企业存款增势强劲,年末企业存款达539.77亿元,增长17.68%;居民储蓄存款达920.71亿元,增长12.47%,年增量突破百亿。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19.70亿元,增长1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19亿元,增长8.9%;寿险保费收入10.30亿元,增长18.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21亿元,增长19.8%。全年赔付额7.28亿元,增长11.5%。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寿险赔付4.24亿元,增长2.4%;寿险赔付3.04亿元,增长27.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监督成效显著。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38万人,比上年增长2.32%。全年应用技术成果524项,软科学成果37项。获各种奖励153项。共授理专利申请734件,授权专利512件。共签定技术合同317份,成交金额2.7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5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136个,增长11.48%。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7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01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2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17所,普通高中435所,初中1544所,中等专业学校104所,小学1.75万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4.5万人,比上年增长36.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7个,文化馆83个,公共图书馆91个,博物馆64个,档案馆10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8.51%和88.17%,比上年分别提高3.4和2.4个百分点。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4个,与上年持平;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0个,比上年增加2个。有线电视用户138.66万户,比上年增长3.5%。各类报纸出版量13675万份, 图书出版量7008万册(张)。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7225个,与上年基本持平;卫生技术人员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卫生机构床位6.03万张,增长2.2%。妇幼保健机构91个,比上年末增加1个。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我省一人一次获得世界冠军,一人一次创全国记录。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4.6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1年末,全省从事环保工作人员0.2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2个,检测人员652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23个,项目总投资0.49亿元。烟尘控制区30个,噪音达标区38个 。全省有自然保护区40个,其中国家级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06.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9.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1.98%,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
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575.2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2%。人口出生率为13.58‰,下降0.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43‰,提高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5‰,下降0.82个千分点。0-14岁人口669.05万人,占总人口的25.98%,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44.47万人,占总人口的5.61%,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631.19万人,占总人口的24.5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2.91元,比上年增加466.66元,增长9.4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420.31元,增加293.84元,增长7.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8.61元,比上年增加79.91元,增长5.59%。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2001年末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0.92万张,社会福利院收养0.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3.0%。城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0.24万个,社区服务中心75个,比上年增长7.1%。全省城镇职工有162.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103.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45.5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45.07万人。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29.44万人,增长1.4%;发放金额达0.95亿元,增长33.6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7万人,增长11.8%。接受社会募捐229.1万元,增长27.8%。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工业增加值含长庆油田甘肃境内部分。
资料来源:《200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地区发展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