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东南部,西近京津,东临秦皇岛,东北与辽宁接壤。宽城历史悠久,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人类活动,1387年明朝大将宋国公冯胜出松亭关筑“宽河城”,后演变为宽城。1963年建立宽城县,1989年成立宽城满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有耕地22万亩、山场240万亩,辖8镇10乡和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4.6万人。
宽城是河北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宽城各族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承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市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宽城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宽城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
二十三年沧桑巨变,二十三年硕果累累。
从1989成立宽城满族自治县到2012年23年间,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使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4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127.5倍;财政收入25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19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2元,比1988年增长了18.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716元,比1988年增长了27倍。经济综合实力由承德市末位发展到连续9年位居首位,全省县域排名由后30位跃升至2012年第14位。人均可用财力在全省排名第5,全县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8位。民族团结、人口计生、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义务教育等30多个综合或单项工作受到国家或省级表彰。
老区民族工业迅速崛起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家,其中兆丰、京城、天宝等7家企业集团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10家进入全市工业50强,传统优势产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0%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59亿元,较1988年增长了181倍。长
河矿业经济区资源整合和选场整合基本完成,铁矿铁选业不断做优做强,钒钛制品和新型材料产业形成良好的格局,盛丰、兆丰两家钢厂平稳运行,帝圣新型金属复合材料获得美国市场准入,装备制造业开始呈规模发展,丰华机械制造、荣茂高合金锤头、升华压力容器等项目建成投产。食品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宝琢酒业、广盛居酒业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神栗食品被认定为河北省旅游产品代表品牌和十佳旅游产品。中小企业创业园在重点乡镇全面推开,正在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新平台。
老区农业经济规模发展
投入各类专项资金3.7亿元,壮大基地规模,扶持龙头企业,推动老区农业产业化。板栗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神栗、康美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热河黄芩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50佳;大力发展生猪、蜜蜂、板栗、桑蚕、中药材、玉米制种、食用菌、蔬菜、网箱养鱼等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到65%,建设了新希望百万头生猪、恒泰万吨板栗深加工、康美生物制品等41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22家企业跻身于省市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培育发展了12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宽诚”牌玉米种子被评定为 “河北省名牌产品”。
2012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亿元,比1988年增长13.6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改造省级新民居示范村23个、幸福乡村8个,完成了79个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五清”任务,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老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宽城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发展,高起点编制完善了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累计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17个,完成投资55.2亿元,拆迁改造了8个区片、34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旧城区,上河西建成了146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和商住房,市民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极大改善;启动了宽和新区建设和东城区改造工程,配套建设了综合路网,完成了9条城市主干道、7座大桥、12条街巷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绕城路、南环路及建设路开工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和综合管网、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停车场15个、公共厕所20个,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建了瀑河生态景观带,建橡胶坝5道、休闲公园5个,实施了县城总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实施了城市畅通工程,实行网格化管理,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县城规划区面积由165平方公里扩大到590平方公里,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由9平方公里增加到14.4平方公里,规划中心城区人口为16万人;全县城镇化率由24%提高到43%,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跃升至全市首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进步奖。
老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大力提升以交通、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承载发展能力。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多个。先后修建了5条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22条县乡道路,开工建设了遵小地方铁路、承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宽城老区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95.9公里,实现了老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先后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新建35KV以上变电站16座,供电保障能力处于全国县级先进水平。移动通信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固定电话行政村覆盖率提高到98%,有线电视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老区第三产业活力凸显
为了提高三产的层次和比重,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把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又一重要棋子,高标准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蟠龙湖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成为代表河北旅游精品的30张名片之一,喜峰口长城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百家名录,百里旅游产业带列入省市重点休闲旅游项目;对蟠龙湖风光,都山森林公园,千鹤山鸟类观光,明长城遗址,万塔黄崖寺佛教文化,长城抗战文化,王厂沟抗战游击指挥中心革命遗址,《镇长》和《巴掌小学》及《鬼子来了》等影视拍摄基地,县城城市景观等景点进行投入和推介,全力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的精品驿站。同时依托“一县联三市(承德、秦皇岛、唐山)、通达两省(河北、辽宁)”的区位优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新建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专业物流公司7家、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9家、大型建材城1家,新建、改造农家店200家;进一步加大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使老区呈现出超市、连销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遍布城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老区民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优先发展老区民族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成功运作了总投资3.7亿元的民族教育园区项目于2012年9月投入使用;县第二幼儿园、第三小学建设全面启动;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和两所农村幼儿园即将竣工投用。高度重视老区医疗卫生工作,县医院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全部实施;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6.3%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扶持文艺创作,“宽城背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宽城青年作家原创的18集电视剧《镇长》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两个
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挖掘通过专家论证;“宽容、厚德、诚信、进取”的宽城精神得以弘扬;被评为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科技推广取得新成果,尾矿干排处理系统获得国家科技部奖励支持,科技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人口计生工作被评为全省第二批综合改革示范县。“双拥”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创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
总体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防火、防疫工作扎实有效,严打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信访稳定工作全面加强,全县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宗教、统计、法制、审计、监察、物价、档案、气象、工会、共青团、工商联、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全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了“百矿披绿”和“河水还清”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津唐引水工程潘家口水库水质长年保持在三类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环保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