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祖军
王瑾 陈奕冰
通 讯 员 任媛 李光辉
者嘎村是云南省元江县的一个传统村落,距离县城8公里,近600名村民中傣族占了96.5%。自2013年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经过10年的保护传承,者嘎村已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新村落。
传统与现代交融
者嘎村面朝者噶水库,背靠哀牢山。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间道路上,随处可见一棵棵百年古树,芒果、青枣、荔枝、酸角等热带水果挂满枝头,仿佛置身植物园,令人流连忘返。
者嘎村为傣族支系中的水族,也叫傣喇,源于宋朝末年。700多年过去,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住土掌房。他们说,大地孕育了一切生灵,脚底下是土,房头上也是土,人住在土掌房里,也是大地养着的。
经历多年蜕变,者嘎村仍然固守着古老的传统,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的土掌房民居,最多的时候全村有100多间。由于村落离县城较近,村民市场意识较浓,凭借种植水果和外出打工收入,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对土掌房进行翻修改造。
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对屋内进行功能提升,如加装卫生间和厨房改造等;属于危房的拆除重建成为3层楼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村集体也将常年无人居住的土掌房承租下来,重新装修后变成者噶傣锦研创中心等公益房。目前,村里还剩40余间土掌房。
不过,即便是新建的楼房,也保留了土掌房中最具特色的平坦宽阔屋顶。一些被拆掉的危旧土掌房,其土基也尽可能重新利用。传统的土掌房穿插在新建楼房和经过改造的土掌房之间,土墙土顶,承载着者嘎人记忆中的乡愁。
近年来,在各级财政大力扶持下,者嘎村相继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道路两旁的猪圈、牛圈、工具房等拆除了,村里的道路拓宽了且全部做了硬化,方便村民出行。村里有一个小型水果交易市场。6月初,正值芒果成熟,很多外地商贩前来收购新鲜芒果,一派繁忙景象。村里还建有一个小广场,供村民进行休闲活动,每年的蒙面情歌会、花街节、芒果节等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周边不少游客也前来游玩,感受傣族文化的魅力。
在者嘎村的最高点,修建了木栈道和凉亭,在这里能看到碧波荡漾的者噶湖,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在湖的四周。附近的者噶山上有一座白塔,据元江县澧江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明华介绍,围绕“一塔一湖三寨”,这里将打造乡村旅游区,盘活当地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世代相传的傣族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是者嘎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流传至今的蒙面情歌会和狮子舞是其中的代表。
者嘎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封学清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口古井,是一个泉水潭,又称“蒙面情歌井”,是者嘎青年男女唱蒙面情歌结情缘的初始地。记者看到,古井呈方形,井水清澈见底,井旁古树参天,遮挡了夏日的炎热。记者舀了一勺井水品尝,感觉清凉甘甜。
封学清介绍,这口古井不仅滋养了世代者嘎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五月端午节,古井旁的空地还是傣族青年男女唱蒙面情歌的场地之一。
“蒙面情歌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集体对唱,也可以单独对唱。青年男女在对唱中产生情意,就会相约到僻静处或风景优美处单独对唱,就像谈恋爱一样。”蒙面情歌县级传承人封云娟告诉记者,蒙面情歌是在基本调式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的感受扩展歌词内容,现编现唱,常用“叮铛”(三弦)来伴奏,男唱一调、女回唱一调,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互相表情达意,建立稳定的情侣关系。这表现了傣家人注重内在修养的择偶观,反映了傣族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价值观。
狮子舞是元江傣族代代传承的又一古老习俗。者嘎村舞狮队队员封维军告诉记者,傣族人以舞狮来祈求好运、平安和幸福。目前村舞狮队有8名主要成员,4名预备队员,逢年过节和傣族重大节庆日都要举办舞狮活动。
元江傣族狮子舞也叫“和平狮舞”,是集傣族传统的傣拳、大刀、棍棒等武术表演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舞蹈。按照传统习俗,傣族狮子舞分为阳狮舞和阴狮舞,阳狮舞也叫傣族雄狮舞,在喜庆时表演,而阴狮舞只在丧葬祭祀活动时表演。
在者嘎村小广场,记者看到影壁上画着傣族人民跳狮子舞、唱蒙面情歌的景象。“每年春节、花街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在这里举行狮子舞表演,也会举办‘狮王争霸赛’,每年都有很多元江的舞狮队报名参赛,既为节日增添了气氛,又提高了狮子舞的知名度,弘扬了民族文化。”唐明华说。
为了让傣族狮子舞流传下去,元江县文化馆在者嘎村成立了“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狮子舞传习所”,从制度保障、人才储备、资金上给予支持,在这里举办狮子舞表演艺人培训班,请传承人讲解、教授规范的表演套路和动作等。
由于蒙面情歌会、狮子舞在固定的节日举行,记者此行未能目睹节庆盛会。流传至今的蒙面情歌会、狮子舞、花街节、芒果节,已成为者嘎村文化传承的“名片”,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色浓郁的傣锦
傣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是缝制服饰、头饰必不可少的主要物品。在者嘎村,80%的傣族妇女都会织锦。
随着封学清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者嘎傣锦研创中心。“研创中心是我们与云南满优甲博民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他介绍说,村民织锦一般是做成头巾、筒裙等。公司成立后,会定期组织村民培训织锦技艺,并将村民织好的傣锦进一步加工,制作成化妆盒、钱包等工艺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傣锦“走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傣族织锦的魅力。
研创中心由村民闲置的土掌房改造而成,共有两层。二楼陈列着用傣锦做成的衣服、头饰、鞋子、钱包等。傣族服饰多以深蓝色为底,再织上形色各异的图案,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动物、奇花异卉、几何图案等,每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不同的含义,如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收、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等,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楼陈列着古老的傣锦制作工具。傣锦以丝线、棉线、金丝线等材料为原料,采用傣族传统的木织机手工操作。傣锦制作有一套完整的工序,包含纺线、拉线、绑线、织造、染布、晒布、捶布七个过程,工序繁杂,制作时间长。“从前谁家要织布,就得提前通知亲朋好友来帮忙,仅拉线这道工序,60米的线就需要8—10人耗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封学清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进步,纺线这一环节已经省略,只需要去商店购买各种颜色的线卷即可。
刀丽华是一位市级傣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从18岁就跟母亲学习制作服饰,至今已经30多年,她擅长织锦、刺绣、提花,并且结合市场和本民族需求制作出了孔雀、双喜、龙凤等不同图案。她所织的傣锦花纹绚丽多彩、形象生动,图案变化多、呈立体形,深受人们喜爱。
者嘎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别具一格的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傣家粽子、油炸糯米粑粑,尤其是油炸肉、腌肉、油炸泡皮、大鹅等招牌菜,吸引着附近游客前来一饱口福。
离开者嘎村时,记者偶遇一群来村里游玩的元江县退休干部。“者嘎村离县城近,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我们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一位退休干部高兴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