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视角研究井冈山斗争史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1 23:35

  在众多关于井冈山斗争历史的著作中,李春耕的新著《井冈山上的伟大创造》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和论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进行的一系列伟大创造,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新的阐发。
  我认为这部新著的可贵之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论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的时代背景和艰难历程,论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系列新的伟大创造和伟大建树,如: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先河,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制定了根据地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经济建设和反经济封锁的斗争,缔造了新型人民军队,把党的建设落实到了基层,并铸就了井冈山精神。作者由此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井冈山因毛泽东的伟大而闻名,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方向就是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上的伟大创造,成为了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起点,正是在井冈山毛泽东点燃了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星星之火。
  同样的,井冈山也是毛泽东成功的起点。
  第二,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井冈山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比较。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九十年历史,开创了两条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书作者提出,这两条道路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领导的统一。这些是井冈山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通的地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创造以及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从而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
  第三,本书的第三个特点与建树,是对于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收集,然后加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炼出自身独特的学术观点。如通过重温毛泽东等在井冈山的伟大创造,学习毛泽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当然,本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毛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伟大建树还需进一步挖掘。二是对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充分。还有第三点不足,是对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所处的中国社会状况特别是江西的社会状况,还把握得不够,对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给予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没有能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如,1926年底以前,中国社会四分五裂,三大北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和广东革命政府对抗,三大军阀之间也矛盾重重;江西则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割据统治的地方。孙传芳以“五省联军总司令”自居,占据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但他只能统治城市,对于偏远地区特别是乡村,则鞭长莫及了。这是袁文才、王佐之所以能在井冈山站住脚跟的原因,并能仅以百数十众在赣西地下党支持下而大闹赣西僻远之地永新和宁冈。1926年11月,北伐军解放南昌,国民党新军阀开始统治江西,中国社会并逐渐归于国民党的统一;蒋介石以“江西省省主席”职位,诱使滇军朱培德驻扎江西。这样,地方武装的日子就不大好过了。如毛泽东所指出:从1927年10月起,赣西“各县完全没有了党的组织,地方武装只袁文才、王佐各六十支坏枪在井冈山附近,永新、莲花、茶陵、遂川四县农民自卫军枪支全数缴给了豪绅阶级,群众革命情绪已经被压下去了。”随后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混战纷起,则是井冈山根据地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客观条件;而井冈山最后失守,国民党集中力量“会剿”则是一个基本原因。以上中国社会的史实,不仅是本书缺乏研究,而且这也是目前所见井冈山斗争史著作和别的许多地方史著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从而使地方史缺乏一种当时社会状况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期望史学工作者们能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