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界著名临床医学专家,成千上万“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确诊治愈。
名医聚焦
长期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培养了近30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名学生成为感染病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坚持每周进行感染科疑难病例讨论,解决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积极参加传染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担任上海SARS防治专家咨询组组长。
2013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最高奖“白求恩奖章”;2018年荣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终身成就奖”。
名医风采
尽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感染病学泰斗翁心华从医一生的执念。这位在“华山感染”坚守、传承了58年的终身教授,在承上启下中奠定了华山感染在中国感染学科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感染界著名临床医学专家,他对发热待查等疑难病症的诊断水平可谓“神乎其神”,被业界称作感染界的“福尔摩斯”,成千上万“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确诊治愈。
耄耋之年的他,每周的总查房雷打不动,带领科室医生会诊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捕捉疑难杂症中的蛛丝马迹。
2003年,翁心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SARS防治专家咨询组组长。他坚持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帮助上海实现了仅8人感染的奇迹。
翁心华在感染和发热性疾病的诊疗方面独树一帜,荣获代表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
见微知著 难逃“法眼”
193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的翁心华,继承父亲衣钵,1957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翁心华被分配到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当时传染科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因为经常要接触肝炎病人,必须频繁洗手。冬天的水是刺骨的冷,手都洗热了,水还是冰冷的。但是在传染科工作,翁心华艰辛并快乐着。
尽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翁心华毕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名传染科医生,对各种不明原因发热待查疑难杂症的诊断至关重要。翁心华深知,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只有深入临床一线,深入到病人中,采集病史,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病史采集的可靠性、真实性。于是,翁心华总是走在病人中间,俯身在病床边,亲自为患者体格检查,细致入微观察病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客观检验,从疑难杂症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对病因作出准确判断,对症施治,最大限度解除病人痛苦。
一名反复高烧达6年的患者,辗转全国各地求治,一直查找不出发热原因,去年底,痛苦不堪的患者慕名来到华山感染,向翁教授求救。翁老对其进行反复探查和病原检测,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源。找到了“真凶”,折磨了病人6年的发热症状迎刃而解。
一字之改 掀开感染学科新篇章
从戴自英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后,翁心华一直带领学科向“大感染”的方向努力。
2002年10月,翁心华当选为第七届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而他的首要工作目标,是将传染病学分会改名为感染病学分会。在翁心华及其组员不懈努力下,1999年,通过了学科更名的决议。而后又经过三年报批,终于在翁心华的主委任上获得批准。“这种拓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翁心华解释说:“这一字之差的改动,本质上是学科走向的一种变革,从而掀开了我国感染学科的新篇章 。”
敢于讲真话 坚持“流行病学史”
2003年4月14日,卫生部公布了包括流行病学史等5个方面在内的SARS五条临床诊断标准。4月20日,卫生部下发调整后的诊断标准,不再强调流行病学接触史,只要同时符合其他标准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人。对于这项标准的制定,翁心华却有着自己的担忧与顾虑:假如不考虑接触史,就轻易戴上“疑似病例”的帽子进行隔离,势必会加大流行病管理负担,而真正感染SARS的患者就有可能住不上院。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病人一发烧或出现疑似症状就被作为疑似病人对待,容易造成过度诊断,原本没得这个病的人反而可能因为和真正的病人在一起而被感染。4月20日晚8点,翁心华参加上海市疾控中心紧急召集的会议。在会议上,他提出不同意删掉“有流行病学史”,对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应坚持流行病学史。5月3日,卫生部再次修改诊断标准,重新将流行病学接触史作为第一条诊断标准。
SARS疫情中,上海市仅有8人感染,其中7人为输入性病例,无一例内源性感染,医务人员没有出现一例感染。这样的成绩单与翁心华坚持“有流行病学史”密不可分。
而他当年坚持的“流行病学接触史”调查,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即使再给一次选择机会,我也还是会选择感染科,我们有自己的快乐与满足。”翁心华始终记得导师的告诫:“传染科医生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他也总是对学生说这句话。三代人的坚守、传承,发扬、创新,如今,“华山感染”成为守护大众健康的一道“防线”。
医术永无止境,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翁心华,这位年逾八旬的长者,用一生的执着诠释着大医风范。
文/孙明敏 陈胥
原标题:《【华山•名医】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他是张文宏恩师、感染界的“福尔摩斯”,曾在上海SARS战疫中立下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