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街马家馓子。⑨3 受访者供图
牛皮火烧。⑨6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供图
扫码看更多
商丘
夹道街马家馓子味香甜
夹道街马家馓子是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传承人马文山原居宁夏,以制作馓子而闻名当地。民国初期,其子马钰全举家搬迁至商丘市夹道街,以炸馓子谋生,后将手艺传给儿子马新军。
20世纪80年代,当地为解决夹道街待业青年的工作与吃饭问题,组建了街道生产组。街道生产组安排马新军教大家制作馓子,于是马兰跟随父亲马新军学习炸馓子,凭借出色的手艺,夹道街北头马兰的炸馓子很快便有了名气。后来,马兰将手艺传给了外甥刘笑天,刘笑天便成了第五代传承人。
夹道街马家馓子制作需要经过拌面、和面、醒面、扎面、铺面、切面、搓条、盘条、缠条、挑条、炸制成品等十一道工序方能完成。其口感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其色泽艳丽、造型美观,深受食客的喜爱。刘笑天综合自家和多家馓子制作方法,研究出了一套独具风格的馓子制作技术,成就了一道有商丘特色的非遗美食。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整理)
平顶山
矿井里诞生的非遗火烧
牛皮火烧,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矿井里诞生的美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让煤矿工人维持井下工作时的体能,馅大料足、味道鲜美、方便携带的牛皮火烧逐渐诞生。
制作牛皮火烧共11道工序,面皮填入精心卤制的肉馅,表面刷上蛋液后烤制。出炉后的火烧外焦里嫩,金黄发亮,酷似牛皮,嚼劲十足,因此得名牛皮火烧。
后来,牛皮火烧从矿井走向广大市民的餐桌,成为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独特的美食名片,牛皮火烧2012年被评定为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 张海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