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渔湾村博物馆:留住乡愁记忆、探寻生态美学、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2 21:38

宁陕县渔湾村博物馆:留住乡愁记忆、探寻生态美学、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2-10-15 10:30

发布于:陕西省

“中国文化的根邸和灵魂在民间”,广袤的乡土中国,不仅有着鲜活的乡村民俗与壮阔的风景物产,更留存着一代代人记忆中的乡愁。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故土”逐渐成为一种割裂的状态,一方面愈来愈多的年青人离开家乡,大量的“空心村”、“留守村”让乡村失去核心的支撑力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久居城市的一代已然没有和“乡野与土地”产生亲密联结的经历,在外打拼的游子们亦有着无法言说的漂泊感。

“乡愁”的概念在时间的冲刷与时代的冲击下,变得日益模糊。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秦岭南麓腹地的小小村庄,也曾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而与当时稀少的人口现状、凋零的生产结构相伴的,是这里同时也拥有着天然太极图形的奇特地貌、北亚热带气候的温润南方景象、有珍贵的野生朱鹮栖息,更有稻田、香橼、芭蕉、木耳、猕猴桃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倘若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没有详实客观的记录关怀,那祖祖辈辈人生活的智慧传承和这片土地独特的优势终将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中。出于对振兴乡村的使命感、对自然美学的热爱以及土地的敬重,“能为这里留住些什么?”成为我们这些融入在地生活的新村民萦绕于心的念想。

惟其相知,方能相守,经过长期的在地生活观察和数月的专项探访收集,2020年9月末的时候,我们“整理”出一座“渔湾村博物馆”。希望能够以多维的视角展示这里的民俗风貌,记录鲜活的村民故事,让所有与这片土地产生或深或浅交集的人,走近它,便能了解它,一起重温这座村庄经历过的峥嵘岁月。也借此激发对自己故乡的感怀,唤醒对土地、环境与人文的感知与敬畏。

之所以说整理,是因为其间并没有过多的装饰、修建与再创造,只须尽力真诚的书写、收集、还原一个村庄的面貌与故事,就已足够真挚动人。

在鹿柴山集精品民宿与格兰篷稻田营地的交汇处,香橼、榔树、柿子树开得轰轰烈烈,日子日复一日加重砝码,果实便悄然坠落,颇有几分“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寥廓与壮烈。

博物馆就隐藏在这条散发香气的小路坡道边,青青竹林做屏风,掩映长安河水声潺潺。

在旧房改造的基础上,外观设计采用白墙老瓦的建筑风格,延续渔湾村偏向南方的民居特色,木质房梁勾勒独属乡野的厚朴气质,以白色为主调的轻盈明亮强调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于某种程度消解着过去的陈旧感。

在光影的明亮与晦暗之间,这里存放着一个村庄的过去与未来。

如果说一束小小的聚光灯,是为有代表性的事件所做的注解,而透过门窗照射进来的天光,便是自然的影子,摩挲着感怀那些已经落幕的旧时光。

时间与空间折叠起一座村庄的过往,而每一个小小的章节,甚至小小的物件展开来,其实都是恢弘的诗篇、都是一代人的坚守与命运。

直接、质朴,从空间结构到视觉语言,都呈现出一种简洁与克制,乡土生活本身,便是最好的叙述者。

时间为轴

小村庄的编年史

循着一座村庄的生长路径,从祖脉秦岭发端,到宁陕县城的建制,山脉的丰藏给予乡民衣食资粮、性情涵养,河流的走向决定作物的种类、道路与交通乃至生产经济。

一个村庄的风物、美食、民俗、人文、经济就在种种因素的和合中长出自己的根系。

渔湾的先民,因灾荒逃离故乡、因秦岭闭塞而物博、因时局赋税轻减......无数的抉择与巧合,让一批人陆续于此安家落户,男耕女织、垦荒修地,逐渐构筑起数十代人生命的必然。

沧海桑田,时代几番更迭,而翻开这里的历史,却相对平稳宁静,秦岭深处的隐世秘境,于此窥见其前尘往事。

老物件

最忠实的叙述者

展馆中央铺陈着从渔湾村村民们手中收集而来的老物件。

双喜青花瓷罐依旧鲜亮,常年与食物的肌肤相亲为它镀上一层温润,随婚嫁迁徙而来,经风霜岁月洗礼,最终成为联结主人亲情与爱情的坚定信物。

鱼篓草鞋、背脊打杵、算盘斧头,简单几样器物便串联起旧时渔湾村渔樵耕读俱全的场景,在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个小小村庄发挥着自身最大的能量,堪称中国乡村“能工善巧,自给自足”的绝佳典范。

砖匣瓦桶里,承载着整个村子的建筑史诗;旧时的存钱柜,彰显着主人家里的好光景;一只陈旧的漆桶,见证了一个地区的经济辉煌......

从当地乡民、宁陕历史文化学者张铭轩老师处收集竹筘梭子时,张老师特意强调“竹筘”是织布机上的核心部件,尤其是竹片须得薄如纸翼,才能让细密的丝线顺滑穿过筘齿。

看到它,恍然明白“扣即筘”,原来这便是“丝丝入扣”的出处来历。语言落到实处,内心顿生几分笃定与敬畏。造物有灵且美,文化,就在日常生活里。

面对原始的智慧,忽觉我们与很多事物之间都是“得未曾有”的关系,无数次有过照面、打过交道,却仍旧会在某一刻重新“看见”,洞察其中,了然真相。

关乎衣食住行的亲密伙伴,在被科技与文明取代的时候无怨无悔、安静退场,最终风化成“时间”的琥珀。

声色光影

记录在地乡民融合

墙面投影播放着关于村庄的纪录片,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生长被影像记录,城市与乡土、市民与村民、现代与古老都只是相对的概念。

在秦岭深处,没有新与旧,亦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分别心,发生在土地上的,花开有尔,无问来处。

从展馆室内的一角望出去,竹林繁茂,苍翠欲滴,历史住在故事里,和时间一样苍老。

一座乡村博物馆,是一个村庄的立体史书。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梳理渔湾的发展脉络,结合自然、人文、手艺等核心元素,记录着渔湾村的人、事、物。

给留守的老人们带来一份饱含回忆与陪伴的温情;让离开家乡的年青人,认识到土地给予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性情滋养;给孩子们介绍着关于村庄的趣味风俗、美食来历和“新奇”的老物件;也让观光游览的人回想起自己的故乡也有着独特的山河风物。

博物馆通过对渔湾村自然生态、深厚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展示、感知、思考,再现渔湾传统文化、民俗、民艺、风物的魅力,作为渔湾村生态社区营造的新成员,亦是发现乡村力量、振兴乡村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

探寻中国自然美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鹿柴山集

编发:卢剑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