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须事先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来。句芒为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春神,即草木神,也是主宰生命生长之神。 [46]
鞭春牛
又称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汉族和白族立春的主要习俗。古代立春时举行鞭春之礼,既是鼓励农耕,也承载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46]
说春
“说春”是贵州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旨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46]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 [46]
佩燕子
佩燕子是关中一带的习俗。燕子是候鸟,是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衍生息。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特别是儿童,戴在胸前,燕子翻飞、兴高采烈。 [46]
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46]
春盘春饼
用蔬菜和饼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清代《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仍有传承,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吃春盘春饼,老北京讲究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意在“有头有尾”。 [46]
春卷
北方人讲究吃春饼,南方有吃春卷的习惯。春卷的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通常有豆芽、韭菜、韭黄等,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46]
雨水
回娘家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藤椅等礼物,回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47]
接寿
雨水节上,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长命百岁。女儿炖好猪脚、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给岳父母送去,表示感恩。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为出门奔波的女婿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47]
拉保保
“拉保保”也是四川一些地区的习俗。旧时人们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养,更怕独子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即“保保”。此举年复一年,传承至今,取雨露滋润、保护生长之意。也有不择时间地点,如在寺院山门前或道路上“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的。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竹篮,带着孩子在人群中找准干爹对象。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大都爽快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双方联络感情,共同关心子女成长,祝福美好生活的体现。 [47]
惊蛰
蒙鼓皮
根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所记:“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是由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长了翅膀鸟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里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48]
祭白虎
根据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白虎会导致百般不顺。人们为了自保,便在惊蛰之时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虎口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用猪血猪肉,寓意白虎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化解是非。 [48]
吃梨
民间惊蛰吃梨的习俗由来已久。“梨”与“离”谐音,据传有不忘先祖、离家创业的意思;或说吃梨寓意虫害远离庄稼,保障全年好收成。从节气养生来看,此时万物复苏,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吃梨确也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48]
吃炒虫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浙江宁波地区的农家视惊蛰为“扫虫节”,人们会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闽西古汀州地区的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在江西上犹、崇义以及吉安遂川客家,惊蛰日上午,农家将谷种、豆种、南瓜和向日葵的种子等取一小撮放入锅中干炒,谓之“炒虫”,炒熟后分给自家或邻居小孩食之,据说可保五谷丰收,不受虫害。 [48]
春分
祭日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的日子。根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仪式,历代相传。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多设在京郊,北京的日坛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日出时),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49]
祭祖
早春二月,在山东、浙江、贵州以及大部分客家地区,人们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请人念祭文,行三献礼。全族和全村参加,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规模很大,有时多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开始,最迟清明结束。民间有一种说法,清明后墓门关闭,去世的祖先就无法受用后人的祭奠了。 [49]
放风筝
妇女儿童放风筝,风筝上写有祝福,希望天上的神明可以看到。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大到两米,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的风筝大多比较小,适宜儿童玩耍,各家放飞时相互比高,乐在其中。 [49]
吃春菜
春分是踏青活动的开始,野外挑野菜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南北各地生长的野菜不尽相同。岭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正如俗语所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49]
春分竖蛋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竖蛋”的做法是:选择一只新鲜鸡蛋,在桌子上竖起来。竖蛋成功的解释可能有三:和此时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平衡状态有关;蛋壳表面凹凸不平,与桌面接触的部位可以有三个点;蛋黄的下沉会降低蛋的重心,选择初生四五天的鸡蛋,此时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这项游戏般的古老习俗,其实正是人们对春天来临的一种庆祝。 [49]
送春牛
春分时节民间也有挨家送春牛图的习俗。“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能言善唱者,主要说些春耕不违农时的吉祥话,每到一家就即兴说唱,言词有韵动听,说到主人欢喜付钱为止,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49]
粘雀子嘴
春分之日农民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还要煮好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几个或二三十个,用细竹叉扦着放到田间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在避免鸟类破坏庄稼。 [49]
戒火草
此习俗类似今天的插防火旗于屋顶、树梢等,以为警示。“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这样就整年不必担心有火灾发生了。旧时民俗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防备火患的重视和人们对生活美好、家宅平安的愿望。各地风俗又有差异,如江苏泰州,人们认为黄杨辟火;赣东北的民俗是开水塘、种樟树以防火灾;有些地方,在门前插柳以防火患。 [49]
犒劳耕牛、祭祀百鸟
江南民间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春分至,耕牛开始一年的劳作,农民用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稿赏;祭祀百鸟,一为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49]
清明
扫墓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作为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50]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春游之意。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萌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0]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由于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儿童所喜爱。 [50]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0]
植树
清明植树最早源于清明戴柳、插柳。清明扫墓、踏青时,妇女和儿童会把刚发芽的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成为应节的点缀。柳在中国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的功用。佛教认为柳可以驱鬼,早年民间求雨时也戴柳条。清明时节是柳树发芽抽枝之际,柳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逐渐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50]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放的风筝挂着彩色的小灯笼,如同星光闪烁,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样做意在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0]
谷雨
谷雨茶
南方有谷雨摘茶的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冬季的休养生息,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茶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佳品。一般来说,雨前茶价格比较经济实惠,水中造型好,口感上也不比明前茶逊色。据茶农介绍,真正的谷雨茶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而且要上午采的,茶农一般留下自用或招待贵客。 [51]
食香椿
谷雨前后香椿上市,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不仅风味独特,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等功效。 [51]
侗寨谷雨节
谷雨时节,肇兴侗寨有“吃乌米、打花脸、播稻种”的习俗,这是当地农耕生活与婚恋习俗的文化表达。谷雨节这天晚上,肇兴侗寨已订婚的男方家,会担乌米饭送到女方家作为定亲礼物,女方家将其分送亲友,以示女子即将出嫁。而曾经暗恋该女子的青年男子也会赶往其家门前,将盛饭用的竹篓扔到姑娘家里,等姑娘装满乌米饭后,再低着头进去取,以表达对姑娘的依恋与祝福。由于以前晚上灯光较暗、看不清人,姑娘把锅底灰抹在男子脸上,然后出门看,谁的脸黑就知道是谁在眷恋着自己。现在,只要谁家有姑娘,不管订婚与否,大家都会到姑娘家扔竹篓,讨要乌米饭,去的人越多,姑娘的家人越觉得有面子。当晚整个寨子如同狂欢,满寨子都是来取乌米饭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抹花,谁的脸被涂得越重,表示谁的喜气越多。 [51]
渔民节
每年4月20日,是山东省荣成市渔民的节日,该节日起源于谷雨节。中国北方沿海一带的渔民,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更名为渔民节。谷雨时节,百鱼上岸,山东沿海的渔民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今天的荣城渔民,依旧在谷雨这天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感谢海神赐给的丰厚鱼虾(一说祭拜龙王),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 [51]
禁蝎
清代民间已有“谷雨帖”灭毒蝎的习俗。山西临汾一带,谷雨这天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凤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说明“谷雨帖”的需求量很大。画面中央印有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以及咒符。山东也有禁蝎习俗。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载:“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习俗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渴望丰收、平安的美好愿望。 [51]
祭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谷,鬼夜哭”,于是有种说法,把仓颉造字这天叫做谷雨,陕西渭南白水县至今流传着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这一祭祀仪式体现了汉民族对文字始祖的崇拜,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也使仓颉造字的故事与开拓精神得到延续和传承。 [51]
立夏
迎夏仪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日,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由皇帝赏赐给官员。 [52]
尝新活动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南京人的“三新”指的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镇江的鲥鱼;在苏州,“三新”是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常熟地区则有吃“九荤十三素”的讲究。总之,立夏是个品尝新鲜时令食物的好时节,而立夏所尝“三新”,多为清淡之味,也正应夏令“宜清淡而远厚味”的饮食规律。 [52]
立夏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从立夏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会感觉乏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即所谓“疰夏”。尤其是儿童,更易疰夏。每年立夏时,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人们认为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另一种说法是: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在嘉兴地区,立夏蛋里也有咸鸭蛋的身影,这时的咸鸭蛋都是在清明前腌制的,一个月后的立夏正好食用。 [52]
斗蛋游戏
立夏日,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脖子上,供他们相互比试,称为斗蛋。鸡蛋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游戏时,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一个个斗过去,破碎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俗谚说道:“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52]
立夏称人
南方民间流传着立夏秤人的习俗。中午吃过立夏饭,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凳子或竹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秤人,主要称老人和小孩。一般到了夏天,由于气候炎热等原因,人们的体重多少都会下降,此举意在避免疰夏,反映了人们祈求夏日清静安乐的美好愿望。 [52]
小满
祭车神
江南地区有农谚:“小满动三车”,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三车”指的是油车、丝车、水车,是说这一时节人们忙着榨油、缫丝、灌溉,男耕女织。“祭三神”指的是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相传,“车神”为白龙。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祈愿水源涌旺的意思,反映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53]
抢水仪式
水车在小满时启动,农户以自然村或圩区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这一习俗流行于浙江海宁一带。小满前,在一条划定的河港上排上十几乃至数十部水车,农户之间不分男女搭好伴、结好对。小满一到,执事者以鼓锣为号一声令下,人们纷纷上车,众水车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踏得人欢水腾,场面颇为壮观。这种仪式,既是一种体力和耐力的比试,也是一种车水灌溉的演习,带有祝愿祈福之意。 [53]
祭蚕
纺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植桑养蚕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南方农村,尤其是江浙一带,养蚕是传统副业。蚕是娇养的生物,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热、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长。由于蚕的难养,古时人们把蚕视作“天物”。相传,小满是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的人们为了祈求养蚕有个好收成,会在小满节气期间举行“祈蚕节”。 [53]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小满虽然寓意丰收的到来,但在过去,其时节恰是青黄不接之时,因此很多百姓不得不用苦菜充饥,吃苦菜也就成了小满节气的独特食俗。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清凉嫩香,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医学上多用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宁夏、甘肃一带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配上醋、辣、盐、蒜调味,使人食欲大增。也有人喜欢将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来做汤、馅,或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53]
芒种
送花神
通常芒种节气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这天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会。此习俗今已不存,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提到了芒种送花神:“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54]
安苗
安苗是皖南的农事习俗,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54]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芒种就是在一边劳作、一边嬉戏中度过的。 [54]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月开花的梅树在这时刚好结出梅子。但如果直接吃,梅子的酸恐怕很少有人不怕。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芒种当天动手做,既饱口福,又很有风雅的形式感。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 [54]
夏至
过水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夏至节气可以吃些生冷之物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从汤水中一次一次地捞向嘴里,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富于农家生活的乐趣。 [55]
做夏至
浙江绍兴地区,旧时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人们吃过馄饨,为儿童称体重,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健康。 [55]
小暑
吃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中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农民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败心火”。 [57]
吃暑羊
在中国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小暑时节“吃暑羊”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57]
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民谣是这样说的:“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57]
炒鳝片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57]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等作用,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57]
大暑
大暑食俗
大暑节气,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谚语。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台湾地区大暑时吃凤梨,凤梨在方言中和“旺来”谐音,又有败火的作用。相反,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礼品。湘中、湘北的传统习俗是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58]
送“大暑船”
这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意在把“五圣”(相传为五位凶神)送出海,送暑保平安。“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有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数十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被运到码头后还有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港口,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58]
立秋
立秋节
也称“七月节”,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开始。《礼记 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 祭祀志》记:“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有祭祀活动,《新唐书 礼乐志》中说:“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59]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是为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有的与庙会一起举办,也有的专门为秋忙而举办,其目的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秋忙会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布匹市、杂货市等,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节目助兴。 [59]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人到夏天,胃口有变化,饮食又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天气转凉,人们胃口大开,希望增加一点营养,以补偿“苦夏”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吃肉食,“以肉贴膘”,俗称“贴秋膘”。 [59]
食秋桃
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悄悄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9]
啃秋
对城市人家来说,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全家围着吃,就是啃秋了。农人的啃秋却是豪放的。树荫下、院落中,他们三五成群围坐着,分享各种时令蔬果:西瓜、香瓜、玉米等等,这是一种满载迎接秋爽、期盼丰收之愿望的习俗。 [59]
处暑
祭祖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古代传统节日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到月底,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时,有些农作物已经成熟,民间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供奉时行礼如仪,用新米等供奉祖先,向祖先报告收成。此外,人们还会在中元夜放河灯,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保佑在世的亲友安康。 [60]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此时正是郊游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不像大暑时浓云成块。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就是“出游迎秋”之意。 [60]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多样,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处暑时节,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老字号通常选用当季的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食材来调制老鸭,符合这一时节润肺健脾、清热生津的原则。 [60]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著名的开渔节有象山开渔节、舟山开渔节、江川开渔节等。开渔节时,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平静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千舸竞发的场景,人海涌动、鼓乐喧天,一派壮观景象。 [60]
白露
祭祀禹王
民间有在白露时节祭祀禹王的习俗。祭祀禹王又称为拜祭“水路菩萨”。禹王是治水英雄,与尧舜并称古圣王,民间称他为“水路菩萨”或“河神”。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江苏太湖西山都会举行祭祀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的规模最大,每次历时一周。 [61]
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时节进入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具有一种独特的浓郁甘醇,尤其受老茶客喜爱。旧时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时,有些老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享用得差不多了,白露茶正好接上,因此白露前后,茶客倾向购买早秋、晚秋的白露茶。 [61]
酿米酒
湖南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故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的酿制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比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装坛待喝。 [61]
秋分
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周代有两分祭日月之说,即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月的关键是敬拜月神,无月甚至下雨,都可祭月,可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凡是月光映照之处,都可以进行。 [63]
秋分走社
农家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和预防等,都要互帮互助,协力完成。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拿出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63]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秋分这一天,各地都会有人做“竖蛋”游戏。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个游戏是利用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也寄予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63]
送秋牛
秋分时民间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并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为“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能言善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兴言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亦称作“秋官”。 [63]
吃秋菜
岭南地区,旧时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一种野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在南京,则流行吃“桂花鸭”,用普通的盐水鸭,以桂花卤入味。“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上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63]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包馅料的汤圆煮好,用细竹插十几个或二三十个,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63]
寒露
登高赏菊
寒露时节,露水增多,而且气温更低。此时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是深秋,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寒露和霜降节气,时值农历九月,人们一直保持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山区层林尽染,游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登高赏菊成了这个时节的乐事雅事。 [65]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蟋蟀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听见蟋蟀叫通常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也就是“促织鸣,懒妇惊”,《诗经·七月》中的“九月授衣”也是这个意思。 [65]
秋钓边
在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不仅适宜出游、赏菊,也是钓鱼的好时节。此时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晒不透,鱼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因此有“秋钓边”的说法。 [65]
饮菊花酒
寒露节气接近重阳节,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一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也称作“长寿酒”,味道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等功效,饮菊花酒也寄托着人们祛灾祈福的愿望。 [65]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叫作“正秋茶”,秋茶中以此茶为最佳。通常说春茶鲜嫩,不经泡,夏茶干涩味苦,秋茶最好,香气高长。秋茶收获上市正值寒露时节,天气凉爽,泥土和空气中的水分少,使得秋茶更加馥郁芳香。 [65]
霜降
吃柿子
有些地方霜降时节吃红柿子,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是很好的节令食品。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泉州话称柿子为“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会裂开。 [66]
贴秋膘
在北方,人们立秋“贴秋膘”,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民间在霜降这天也要进食补品,相当于北方常说的“贴秋膘”。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得非常火爆。除了鸭子、柿子,有些地方会在这天吃牛肉。 [66]
赏菊
农历九月又叫菊月,霜降时节秋菊盛开,很多地方此时举行菊花会。自汉魏以来,人们便有重阳(九月初九)登山、佩茱萸、赏菊、饮酒的习俗。 [66]
送芋鬼
霜降节气,一些地方还有避凶迎祥的习俗。如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梵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直至瓦片烧红,再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66]
立冬
迎冬
古代,人们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重要的节日。“十月纳禾稼”,农历十月是收获、庆祝和祭祀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旧时农耕社会里,人们劳作一年之后,会利用立冬日休息一下,也是犒赏全家一年来的辛劳,以时令佳品祭祀祖先,祈求上天赐予来年的丰收。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赐群臣冬衣,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家人给予表彰和抚恤。 [68]
冬泳
有些地方以富有新意的方式庆祝立冬。在哈尔滨、商丘、宜春、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用游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时,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一些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而人的身体为了御冷,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被称为“血管体操”。 [68]
补冬
立冬意味着草木开始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立冬进补,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增强体质以抵御严寒,全国各地在立冬日纷纷进行补冬。按照传统的习惯,冬天也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南方热补,南方人立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生意红火。闽南地区有中药与鸡鸭合炖的做法,许多家庭会自制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北方吃饺子,以农立国的华夏民族非常重视节气,立冬这一天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为什么吃饺子有两种说法:一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二是“交子之时”吃饺子。“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立冬、除岁,新旧交接的时候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68]
小雪
吃糍粑
南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南方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献牛神的供品,即俗语所说:“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糍粑碌碌烧”。“碌碌烧”是客家语言,“碌”是像轱辘那样滚动,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前后左右滚动粘上芝麻、花生、砂糖;“烧”,即热气腾腾。吃糍粑讲究一热、二玩、三斗(比较),从中可以体味到农家的乐趣。糍粑有做成圆形的,寓意丰收、喜庆和团圆;有做成长方形的,称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年丰寿高。有用纯糯米或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或玉米一起打成的。吃糍粑可以用油煎,还可以和青菜煮食,或和腊肉一起炒着吃。 [69]
腌腊肉
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南方很多人对腊味食品情有独钟。此时,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做好后正是春节,可以做年货。小雪至立春前,农家杀猪宰羊,除了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的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绳索串挂起来,晾干;一个月左右,便可食用。城市人家如想品到腊味,大多是在市场上购买或托家乡亲友熏制好寄送来,不过如今电商经济发达,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来自家乡的各种美味。 [69]
晒鱼干
小雪时节,台湾中南部的渔民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说:“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西南沿海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晒鱼干一般要选大鱼。买回鱼后,把鱼去鳞、去内脏;清理干净后,将炒好的调料均匀抹在鱼的内外两侧,之后将其平放在较大的容器里面,在阴凉处晾置;四五天后,将鱼上下翻个,以便调料均匀吸收,再过四五天,便可将鱼挂在阴凉通风处。一般情况下,晾晒两三个月后便可取下切段,封存后等待食用。 [69]
吃刨汤
土家族人会在小雪前后用上等新鲜猪肉烹饪传统食品,款待亲友。“刨汤”,是用猪内杂、肥肉等剁细后拌糯米饭、猪血及少量香料调制,灌进洗净的小肠,再放入锅中煮制而成。 [69]
大雪
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南方很多人家忙着腌制“咸货”。大雪节气天气寒冷,在不易保鲜的古时,人们发现此时腌制肉类食品不易变质,于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腌制咸肉,以迎接新年。 [70]
腌雪菜
大雪节气前后,有些地方的老人会腌一些雪菜过冬食用。雪菜又叫雪里蕻,属于性温、味甘辛的蔬菜,还含有胡萝卜素和食用纤维素。从养生的角度看,雪菜有助于增加大脑中氧含量,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 [70]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黄河以北有“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长江流域也有“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景致。大雪节气,河湖结冰,许多公园湖面的溜冰场也开放了,供人们滑冰嬉戏。 [70]
捕鱼
大雪时节也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俗谚“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指从小雪时节,乌鱼群就慢慢进入台湾海峡,到了大雪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乌鱼群沿水温线向南回游,汇集的乌鱼也越来越多,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 [70]
冬至
祭拜祖先
潮汕人家在冬至时会备足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一般都在中午祭拜完毕,午餐时家人团聚。沿海地区如饶平县海山一带,渔民则在清晨出海捕鱼之前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 [71]
三门祭冬
每年12月冬至前夕,浙江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历时3天的祭冬大典就开始受到广大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三门祭冬历史悠久,它以节气为表,以“敬畏天地、感恩祖宗、敬老爱老、扬义涵德”为核心内容,在慎终追远的传统中,完成“春祈秋报”中感恩天地祖先的礼仪。三门祭冬已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1]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一种游戏。明末《帝京景物略》里记载:“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另一种消寒图是一幅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顺序填充一笔,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九九”之后,春回大地。 [71]
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节气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冬至畅饮的同时,人们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走寒冷,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71]
吃赤豆粥
冬至日,各地有食赤豆饭、赤豆粥的习俗。在江南水乡,如浙江嘉兴,人们习惯在冬至日的晚上吃赤豆糯米饭。民间认为冬至吃赤小豆粥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71]
包饺子
“冬至饺子夏至面”,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一种说法,称这一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医治人们冻疮的善举。虽然饺子在南北方做法各异、名称不同,但广受人们喜爱。 [71]
小寒
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选一处梅花盛开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幽香萦鼻,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72]
冰嬉
中国北方各省,入冬之后天寒地冻,冰期较长,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划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厚实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嬉,亦称“冰戏”。 [72]
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 [72]
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很重视,现在虽然有些淡化,但老南京人一般还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多样,有矮脚黄青菜、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加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特产,是地道的“南京菜饭”,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可与腊八粥媲美。 [72]
吃糯米饭
小寒这天,广州人有早餐吃糯米饭的习惯。为避免过于软糯,配比一般是六成糯米、四成香米,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广东俗语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吃糯米饭是广东民间的传统习俗。糯米养胃,含糖量又高,吃后身体就会感觉暖和,有利于散湿驱寒。 [72]
大寒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在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地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所谓农历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与头牙一样,吃春饼(南方叫润饼),这一天生意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73]
腊八粥
每逢农历腊月初八,民间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风俗(有的地方是吃腊八饭)。进入腊月,天气虽然寒冷,但春天已近,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人们开始忙着除旧布新,置办年货,其间还有一个对北方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即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是这一天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用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包括五谷杂粮和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吃腊八粥的食俗,有说是古代蜡祭的遗存(《礼记·郊特牲》),含祝祷之意,也有驱寒祈福、庆祝丰收的用意。 [73]
消寒糕
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在寒冬季节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在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