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统筹各方力量 全力提升治理水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29 16:01

有效统筹各方力量  全力提升治理水平

——关于我省加强基层治理的调研报告

陈  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省委领导指示要求,近期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专题调研组,赴省内10个地市43个县(区),及北京、福建和杭州、深圳等5个省9个市,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走访座谈,召开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区志愿者等座谈会20余场,“一对一”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流百余人次,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有效统筹各方力量、全力提升治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亮点

近年来,全省各级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摆在突出位置,

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一是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各级普遍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等“1+N”政策体系,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加强对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990个乡镇、327个街道、3724个城镇社区、16797个行政村,均在街道社区搭建了“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区(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在乡镇农村搭建了“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把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西安市未央区做实“微网格”、做强“微联动”、做优“微服务”,推动构建基层治理“大格局”。咸阳市长武县创新推行“三联共治”模式,探索基层高效治理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高效运转。铜川市在全市范围推广锦园社区“三张清单、四化共治”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时代“红旗经验”。延安市安塞区探索推行突出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做实“四化”建设“134”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二是多元共治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市县两级班子成员包联街道社区和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实行街道社区与驻地单位党建工作“双考双评”,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全省68.9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健全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共划分网格22.94万个,配备网格员36.58万人,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100%。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对网格进行统一编码,制定服务事项,明确网格员职责。深化“五社联动”试点,3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90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领域,常年提供公益服务。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全省4个市(区)、37个县建立了物业行业党组织,推动4345个物业服务小区、819个物业企业、1531个业委会(物管会)成立了党组织,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探索实行“红黑榜”评议制度,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汉中等地“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效果明显。西安市长安区全面推行“党建+网格+N”工作模式,建立“大中小微”四级网格体系和“一长多员”网格队伍,不断提升网格化治理效能。安康市创新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西安市雁塔区从快递、物流、外卖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选聘“流动网格员”,随手拍、随时帮,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是支撑保障不断加强。印发《陕西省乡镇(街道)权力清单指导目录(2024年版)》《关于规范“属地管理”事项明晰县乡职责边界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在全省1317个乡镇(街道)统一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其中914个乡镇(街道)组建综合执法机构,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近年来省级财政共投入9.64亿元新建改造提升城乡社区阵地,每年列支3.07亿元用于全省社区工作经费、“两委”成员津补贴和专职工作人员报酬待遇。村(社区)干部队伍持续优化,村“两委”干部11.12万人,其中,“一肩挑”比例达到99.3%,较换届前提高2.2%;平均年龄48.7岁,较换届前下降4.6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74%,较换届前提升32.1%。社区“两委”干部27550人,其中,“一肩挑”比例达到96.5%,较换届前提高23.7%;平均年龄39岁,较换届前下降5.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75.5%,较换届前提升23.4%。宝鸡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为全市191个城镇社区配备事业编制382个,有效激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榆林市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资助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了新建商住小区配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工作机制。西安市碑林区探索创建“碑邻里”小区邻里服务站、建设友好街区等,有效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

二、主要问题和短板制约

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当前我省基层治理的基础不断夯实,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短板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治理效能发挥不够。一是矛盾纠纷发现不及时、上报不及时。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家庭、婚恋物业等矛盾纠纷研判不够,敏锐性不足,网格化治理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二是源头治理效果不理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法简单,各方力量动员不足、统筹不当,“多网合一”尚未实现,存在排查不精准,化解不扎实,有“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等情形。三是基层网格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流失率偏高,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健全。有社区干部反映,一些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和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时间和精力,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二)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不到位。一是部分地方推动党建联建共建不深入。共建单位普遍认为参与共建是“份外之事”,街道社区普遍反映共建单位“只添乱不帮忙”,有的在职党员“只报到不融入”。西安市问卷调查反映,社区与驻地单位建立党建联席制度的只有59.9%。二是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但和基层党组织协同发力不够,融入社区服务不足。在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中,存在不少“口袋党员”“隐形党员”,新就业群体的党员有不少人不愿亮明身份、不愿转组织关系,参与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的意愿不高。三是物业管理矛盾突出。社区对物业服务企业约束力不足,缺乏对物业服务的有效监督评价,社区反映,物业公司谁都在管,谁也管不上,与社区配合度较低,存在不作为、“肠梗阻”现象。在调研中,近三成的受访群众对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期待强烈。

(三)减负赋能还需持续用力。一是村(社区)存在“责大权小”“小马拉大车”问题。部门下派大量行政任务,全省社区治理问卷调查中(3222份),69.86%受访者认为社区治理权责不对等,71.94%受访者认为承办事项中临时性指派任务居多。二是减负不减责任落实不好。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不科学不精准、刚性不够。减负的同时存在村(社区)应该履行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社区工作者普遍薪酬水平偏低、职业通道较窄,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据统计,近三年来我省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共流失684人、占招录8.5%;换届以来我省村“两委”班子成员辞职1678人、占总人数的1.5%。四是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偏弱。基层干部个人素养、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赶不上趟”,暴露出统筹协调、应急处突、专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短板。

(四)基层治理协同发力不够。一方面,各部门形成合力难。涉及社会治理各部门之间,职责边界尚未完全厘清,工作会商、信息共享、措施联动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另一方面,县级部门下沉力量有效融入不够,对乡镇(街道)赋权不赋能,导致乡镇(街道)“接不住”“用不好”,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据乡镇干部反映,县级部门安排的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执法检查专业性强,乡镇(街道)缺乏相应专业人才,无力承接。

(五)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仍是突出短板。数字化、网络化赋能不足,大数据应用融入基层治理、便民服务仍有差距,数字社区建设任重道远。多部门延伸到基层的各类信息平台繁多,系统未集成、数据不共享,存在信息重复填报、多头报送。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反映,信息平台整合提了很多年,但到底由谁来整合、怎么整合还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同一数据7个部门在不同的时间要求社区报送。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社区书记微信工作群达77个,社区内部自建微信工作群22个,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随时要、天天报,数字赋能变“数字负担”。

三、对策思考与相关建议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创新方法、统筹推进。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社会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建引领要“强”、工作力量要“统”、工作内容要“融”、为民服务要“优”的工作思路,聚焦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优化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一)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等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建好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定期直报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醒纠偏。二是做好“两委”换届工作。筹备做好2025年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库。三是完善自治制度。扎实落实《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畅通群众参与治理渠道,创新参与治理的途径、方式,健全常态化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和自治组织,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二)构建区域化党建联建新格局。一是全面落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常态化、实质化运行机制和街道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和双向认领机制,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和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二是做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依法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综合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等权限,加快编制“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项清单,建立“吹哨”事项办理结果满意度评价制度,明确赋予乡镇(街道)对县直部门的反向评价权,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三是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指导住建部门成立行业党委,督促建立物业企业黑白名单,推广“红色力量”多元化解物业纠纷办法,有效破解外卖小哥进门难问题。

(三)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服务。一是扎实开展群众意见征集,畅通人大、政协、统战、群团等各类人民意见征集渠道,统筹建好人民建议征集线上线下征集平台,推动人民意见网上征集、在线办理,构建协同高效的人民建议征集、办理、转化、反馈工作机制,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合理建言献策。二是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开展清理规范村(社区)“牌子乱象”“回头看”,建立健全定期通报、督查调研、跟踪问效等制度,确保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责任,深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优化省、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五级联动体系,让社区干部回归为民服务本职。四是持续优化网格治理服务。深化“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建设,建立网格事项清单,完善准入制度,健全网格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调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担任流动网格员工作机制。

(四)不断强化多元共治效能。一是开展村社治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五社联动”水平,着力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二是深入开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引导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备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三是引导社会组织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提供多元化支持,鼓励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展项目资助、志愿服务,法律服务类社会组织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信访矛盾化解等,特别是办好日间照料中心、亲子课堂等,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四是引导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研究完善相关领域利益协调机制,督促平台企业加强教育管理,开展随时拍、随手帮等。五是引导志愿者就近就便参与社区治理,开展三秦暖“新”系列活动,实施“志愿三秦”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重点关注“六失一偏”等重点人群,发挥“银龄志愿者”示范作用,引导老教师、老干部、老民警等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

(五)建立基层基础保障长效机制。一是做好社区工作者招录。今年计划招录4000多人,力争2025年底前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人数达到18人。注重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主任)、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二是深化培训赋能。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培育”工程,推行“导师帮带制”“名师工作室”等培训方式,成立社区学院和社会工作研究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干部应急管理和为民服务能力,围绕社会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省委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农村要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社区要健全多元化的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足额保障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各类组织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活动经费。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制定乡镇(街道)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编制年度购买服务计划,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基层服务治理。四是加强阵地建设。公益诉讼追缴社区办公用房做法,加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农村道德讲堂等机构功能的整合,统筹使用、协同运行,提升综合治理效能。(作者系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