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全景:从制造大市到智造强城的华丽转身 #2025国庆见闻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03 15:52

#2025国庆见闻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为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作为中国工业大市的代表,苏州不仅拥有4.7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2024年数据),更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光子产业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座”双面绣”城市既传承了”苏工苏作”的匠心精神,又拥抱了数字时代的创新活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产业生态。在”1030”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下,苏州正加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万亿元,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和15个超千亿级产业。

一、苏州产业基础:工业大市的深厚底蕴


苏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作为全国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工业体系完备,覆盖了绝大多数工业门类。2024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7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工业投资增长12.8%。苏州连续两年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显示出这座城市对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在产业布局上,苏州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首个产值突破万亿级的产业,也是苏州的地标性产业。2023年,苏州市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34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苏州还获批了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已构建了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截至2024年底,园区"623"产业体系规上企业总规模达8460亿元,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89个,各类科创企业超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

在企业培育方面,苏州构建了"链主'头雁领飞'、专精特新'强雁高飞'、中小微'群雁齐飞'"的企业雁阵。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万家,世界500强企业3家,上市企业273家(2025年6月末数据),营收超百亿元企业47家。在专精特新企业方面,苏州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3500家。


二、新兴产业崛起:三大新赛道的爆发增长


苏州正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光子产业等新赛道,这些产业已成为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产业:苏州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2024年,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同比增长超20%,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2025年1-7月,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9.7%,增速保持高位。在政策支持方面,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对参数量超千亿的通用大模型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市级培育的垂类大模型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在应用场景方面,苏州已形成"AI+制造""AI+科研""AI+政务"等"3+N"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加速推动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低空经济:苏州正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目标到2026年聚集1000家企业,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截至2025年9月,苏州市已建成各类起降点263处,获批低空航线337条(含无人机航线148条),并开通了苏沪跨江无人机运输航线,飞行时间从陆路3小时缩短至7分钟。在政策支持方面,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和《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在应用场景方面,苏州已开展医疗物资低空转运试点,覆盖三甲医院,并在跨域交通、工业物流、电力巡线等领域进行试点应用。

光子产业:苏州正打造"高光之城",光子产业已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25年,苏州光子产业规模已超36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实现产值超600亿元。在政策支持方面,苏州高新区发布专项支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高光20条"政策,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太湖光子产业投资基金,对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资助。在技术突破方面,长光华芯在砷化镓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单管输出功率达66W(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激光雷达、光通信等领域;苏州旭创科技在400G光模块领域全球技术领先,为AI算力时代提供关键支撑。

新能源及充电桩产业:作为苏州"1030"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苏州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截至2024年底,苏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2.7万辆,占全市汽车总保有量的11.23%,同比增长65%;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充电桩达33.2万根,同比增长100%,车充比达1.9:1。在政策支持方面,苏州市对直流充电桩补贴900元/千瓦,交流充电桩补贴600元/千瓦,单个充电站或充电桩群的补贴总额不超过200万元;对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在市区范围内通过验收的充电设施,按照充电量给予运营补贴0.1元/千瓦时。在企业方面,苏州拥有东微半导(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和顺电气(充电桩领域龙头企业)等企业,其中东微半导的高压超级结MOSFET在新能源车直流充电桩细分领域已占据20%-30%市场份额。


三、上市公司表现:苏州板块的硬核实力


苏州上市公司已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6月末,苏州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273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22家、科创板57家。苏州上市公司中属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的占比近九成,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特色。

在研发投入方面,苏州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2025年上半年,苏州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约156.90亿元,研发强度3.87%(高于A股市场全国平均2.13%的整体研发强度),40家企业研发投入超1亿元。其中,亨通光电以10.92亿元位居第一,维信诺、东山精密、科沃斯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在5亿元以上。

在细分领域,苏州上市公司表现出色:

● 半导体领域:长光华芯2025年上半年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68.08%;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增长121.13%,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0.11亿元,显示其仍处于高研发投入阶段。东微半导2024年营收10.03亿元,2025年上半年业绩持续向好,作为"充电桩芯片第一股",其募投项目结项后补充流动资金,显示技术商业化进展。

● 光通信领域:亨通光电2025年上半年持续在光通信、海洋通信、海洋能源等核心板块加码研发,研发投入规模稳居行业前列。沪电股份以16.8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成为A股"苏州板块"上半年"盈利王",同比增长47.50%,受益于AI服务器和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对PCB的强劲结构性需求。

● 新能源领域:和顺电气作为国内较早进入充电桩领域的企业,其充电桩业务在2021年同比增长822.16%,但2025年上半年营收1.28亿元,同比减少33.97%,净利润亏损,显示行业竞争加剧。东微半导的IGBT产品在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充电桩模块中广泛应用,2022年上半年光伏逆变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300%。

在资本市场表现方面,苏州上市公司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根据2024年度江苏A股公司盈利百强榜单,苏州独占28家,数量位居全省13个地级市的第一。天孚通信、沪电股份、东山精密位列市值前三位,均为1400多亿元。苏州上市公司中,173家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6%;99家企业获评市级以上瞪羚企业,占比近50%;76家企业入选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项目,占比38%;48家企业入选市级以上科技人才项目,占比24%。2022年新增的25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24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96%。


四、企业案例:苏州智造的标杆力量


苏州拥有众多在各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它们是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和引领者。

长光华芯:作为国内光子产业的领军企业,长光华芯专注于半导体激光芯片的研发、设计及制造,核心技术覆盖半导体激光行业最核心的领域。公司已建成覆盖芯片设计、外延生长、晶圆处理工艺(光刻)、解理/镀膜、封装测试、光纤耦合等IDM全流程工艺平台和2吋、3吋、6吋量产线。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68.08%;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增长121.13%。在技术突破方面,公司双结单管芯片创室温连续功率超过132W的新纪录,打破了公司此前单管芯片室温连续功率超过100W的行业最高水平记录;公司攻克了低损耗多结VCSEL结构技术,将面发射芯片效率从20年前的61%一跃提升到74%。长光华芯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姑苏实验室、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机构组成苏州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光子产业链协同发展。

东微半导:作为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专注于工业及汽车相关的中大功率应用领域,主要产品包括高压超级结MOSFET、中低压屏蔽栅MOSFET、IGBT及SiC器件等。公司拥有多项半导体器件核心专利,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0.03亿元,利润总额3313.4万元,总资产31亿元。在充电桩芯片领域,公司高压超级结MOSFET在新能源车直流充电桩细分领域已占据20%-30%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募投项目结项后补充流动资金,显示技术商业化进展。

思必驰: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最早引进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思必驰深耕车载语音领域,推出垂直领域大模型,与全球60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公司获批科技部"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全球竞逐中展现出"园区速度"。

乐聚机器人:苏州乐聚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华为等头部企业合作发布业界首款5G-A具身智能机器人"夸父",攻克了高并发场景下的多机协同、实时决策等技术难题。公司已成为苏州具身智能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推动苏州在具身智能领域抢占先机。

亨通光电:作为光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亨通光电2025年上半年持续在光通信、海洋通信、海洋能源等核心板块加码研发,研发投入规模稳居行业前列。公司拥有全球光纤通信、海缆系统、线缆竞争力前三强企业地位,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在光子产业方面,公司与苏州大学联合攻关研发的"骨干网络超低损耗光纤升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5年度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五、政策支持:打造智造之城的战略布局


苏州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和智能制造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发展。

在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苏州提出构建"1030"现代产业体系,即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2025年1月,苏州市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发布《苏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6年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会议还设立1100亿元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部署产业用地2万亩,发布产业链技术攻关清单及金融支持政策。

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力争到2026年底,构建300个行业数据集,争创5个省级以上AI重点实验室,集聚240名AI领军人才,培育350个垂类大模型、200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全市智算规模达17000PFLOPS。在算力支持方面,苏州市设立算力券,对符合条件的算力使用方,按实际支付人工智能算力费用20%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算力供给方,按实际支付合同金额10%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补贴。

在低空经济领域,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和《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条例提出在打造低空制造产业体系方面,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在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鼓励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向低空制造产业延伸;在完善低空设施布局方面,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航产集团等国有企业,已建成各类起降点263处。

在光子产业领域,苏州高新区发布专项支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高光20条"政策,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太湖光子产业投资基金。政策内容涵盖平台建设、技术原始创新、技术转化、项目引进、产业生态建设等光子产业发展各方面,对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资助;对新建的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引进重大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助。


六、未来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苏州未来产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需要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领域突破之间找到平衡点。

机遇方面:

1. 全球产业链重构: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苏州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有望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转移。

2. 数字经济时代:AI算力、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苏州人工智能、光子等产业带来巨大机遇。

3. 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绿色低碳等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4. 国际化合作:苏州作为开放型经济高地,将继续深化与全球创新资源的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挑战方面:

1. 国际技术封锁:美国《芯片法案》通过"护栏条款"限制接受补贴的企业在华投资先进制程(28nm以下),直接影响苏州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例如,长光华芯的6英寸产线依赖进口设备,可能面临产能扩张瓶颈。

2. 新兴领域商业化:低空物流成本高(如重载无人机单机日运输量仅4吨)、光子企业盈利难(如长光华芯2024年亏损1.00亿元),需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转化。

3. 传统产业升级压力: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需解决环保成本高、技术迭代慢等问题,如和顺电气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33.97%。

4. 人才竞争:苏州需通过购房补贴、人才基金等措施吸引顶尖人才,避免一线城市虹吸效应。

应对策略:

1. 强化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长光华芯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合作开发氮化镓蓝绿激光芯片,用于生物传感和医疗设备。

2. 推动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如太湖光子中心整合中科院、华为等资源,打造光子产业生态圈。

3. 深化开放合作:通过全球招商大会吸引外资,依托工业园区"623"体系打造国际科创高地,深化与中科院、华为等合作。

4. 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如苏州工业园区举办2025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展示超5000项AI解决方案,促进产业供需对接。


七、总结与展望:苏州智造的未来之路


苏州正以"智造之城"为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在"1030"产业体系的引领下,苏州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产业生态,既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又有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光子产业等新兴增长点。

未来,苏州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 传统产业高端化: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将加速高端转型,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新兴产业规模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光子产业等新兴领域将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未来产业布局化:苏州将抢先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前沿赛道,加快实现"集群攀登、产业向新"。

4. 产业融合深化化:苏州将推动"核心产业+"战略,如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绿色低碳等融合发展,持续壮大先进产能。

苏州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抢占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苏州将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在产业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

苏州的产业转型之路,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探索。这座"双面绣"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范例。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苏州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智造的不断深化,这座城市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