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南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之处的宜宾,不止以五粮美酒闻名,更是一片浸润着三千年茶香的沃土。从千年前的茶马古道到今日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的茶文化如同一缕绵延不绝的清香,穿越时空,滋养着一方水土与人文。
宜宾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公元前1022年,宜宾僰人便向周武王进贡茶叶,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贡茶之一。秦代“五尺道”的开辟,让宜宾茶随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走向欧亚大陆,成为商贸与文化交融的纽带。
连绵成片的茶山 图据宜宾文旅
唐朝茶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书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云雾缭绕、湿润僻静的叙州区天宫山上,现在仍有千年古茶树,高耸伫立,树干宽厚需两人合抱,2004年经省林科院考证树龄近千年,不仅佐证了茶圣之说,亦是宜宾种植茶叶历史悠久的凭证之一。
北宋文豪黄庭坚在宜宾时,不仅留下“曲水流觞”的美谈,还写下《煎茶赋》,写出“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的诗句,在他看来,宜宾美酒与香茗皆是人间至味。
位于金秋湖镇境内的川茶集团科技园 曾理 摄
时间来到现在,宜宾茶产业已成为千亿川茶产业的排头兵。目前,宜宾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27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56家,其中省级14家、国家级4家。此外,宜宾还积极开发“茶+民宿”“茶+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构建“养、健、游、食”四位一体的茶产业链。
宜宾茶不仅质量上乘,更是以“早”冠绝天下。宜宾地处北纬28°黄金产茶带,受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影响,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回暖特早,茶叶在立春前后即可采摘,茶树萌芽比江浙茶区早30-45天,更是全国同纬度茶区春季茶树萌发最早的地区,再兼采摘及时,制作精良,上市快,品质好,因此形成了“早、嫩、快、好”四大特色。
图据川茶集团
宜宾早茶,观之汤色嫩绿鲜亮,闻之栗香馥郁持久,尝之滋味鲜爽甘醇。喝上一杯,便明白何为一年之鲜在于春。也会更加清楚宜宾早茶为何成为懂行茶客追逐的珍品。
在宜宾,茶饮早已不局限于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处世哲学,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宜宾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宜宾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五更茶》《采姐妹茶》《采增广茶》等,也有“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等宜宾茶谚、茶对联,更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茶故事,相传甚久,影响深远。
图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宜宾人不仅自己喝茶,逢年过节还会以上好的茶叶款待远方的贵客。比如在宜宾邱场、王场等地仍保留着过年过节先摆茶、娘家父母大寿时女儿要回家烧茶等茶俗。
考古发现,宜宾早在秦汉时期,已能烧制黑釉土陶茶盏,还有“唐代分碗,宋代分汤”的点茶文化,明清时已使用川产青花陶瓷盖碗茶具。如今宜宾的茶艺表演,与各地大同小异:装潢清雅的茶室内,古乐悠扬婉转,茶师招式轻灵,妙语含珠,将那前言、赏茶、涤器、投茶、添水、奉茶之茶艺表演程序一一展现眼前,令观者嘴虽未沾香茗而人早已心旷神怡。
岁序更迭,新茶初沏。宜宾,这座茶香四溢的城市,将三千年时光酿成一杯清茗,诚邀诸君共赴茶香雅集:品一盏清茗,赏三江汇流,看长江首城,愿万事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