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电力建设发展纪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08:16

诗经有云:维天有汉,鉴亦有光。陕南汉中——古称天汉,寓有银河星光撒落人间之意。千百年来,这毕竟是美好的传说,只有在当代人的手中才一步步变成现实。从首座85千瓦发电厂建成供电,到如今日均供电量超过2200万千瓦时,汉中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着一代代电力人的辛勤劳动,记载着他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奋力拼搏的煌煌业绩;是他们的梦想与追求,让这条天汉大地上的银河更加璀璨夺目。

风雨飘摇

亮起陕南第一盏电灯

上个世纪30年代,当电给西方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带来辉煌时,旧中国一隅的汉中仍未迈出燃油照明时代。尽管汉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修建电厂促进家乡建设,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加之运输困难,修建计划未能实现。

随着日军侵略,我国大半河山相继沦陷,汉中成为后方重镇。陕西部分军政机关、工厂、学校先后迁来,解决电力成为燃眉之急。1939年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决定设立汉中电厂工程筹备处,一台由郑州电灯公司拆解的85千瓦旧蒸汽发电机组沿汉江辗转运抵汉中。当年底在汉中城南何家井装竣发电,汉中电厂正式成立,是继西安西京电厂陕西所建的第二座电厂。从此,恒古岑寂的陕南夜空终于被电光划破。

此后十年间,为解决机组陈旧容量不足等问题,汉中电厂又先后装设30千瓦煤气发电机2台、160千瓦煤气发电机1台,并在汉中褒惠渠上修筑162千瓦水电站一座。一直到解放,整个汉中供电容量仅有510千伏安。

由于设备和运行水平极低,燃料不足,汉中电厂仅只供得“街心路灯百余盏、府衙灯泡70余只”,供电质量更是无法保证。“灯如萤火、断续无定”是那时用电情况的真实写照。而对汉中普通百姓来说,照亮他们心头的,依然是天上银河的点点星光。

汉中解放前夕,电厂的发供电设施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严重破坏。1949124日,国民党汉中警备区一个排的士兵,持枪闯入电厂火电厂房和水电车间,强行驱赶护厂的职工,将汽轮机、发电机炸成一片废墟。遭破坏的发电设备容量占到全省装机容量26%

满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汉中电厂职工和解放军官兵一道,夜以继日,苦干巧干,仅用不到40天就将“死机变活,汽笛重鸣”。1950114日,汉中电厂恢复供电。阳光照耀下的汉中百姓,自发地上街游行,以敲锣打鼓方式庆贺这一天的到来。

激情燃烧

三线建设促电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汉中各县开始兴办小型水、火电厂供城区照明,初步满足社会用电要求。但由于容量小、电压低,各自独立运行,并未形成区域电网。直到1959年,汉中电厂扩建的2000千瓦机组竣工发电,同年,勉县钢铁公司建成一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的自备电厂,在政府协调下,汉中勉县两电厂并网运行,覆盖汉中市(现在的汉台区)、勉县和城固部分地区的电网形成,这便是今日汉中电网的前身。

真正使汉中电网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是三线建设。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国防军工、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相继迁入四面环山、地形险要的汉中,阳安电气化铁路也准备建设,电力负荷增长很快。在建的略阳发电厂也要并入电网。汉中电网面临着时代重任,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西北电管局于1969年初成立关中供电局汉中供电处,一方面,竣工投运110千伏向红输变电工程(宝鸡向阳变电站至汉中红河变电站),将关中电网引入汉中,结束了30余年只有小火电的历史。1975年红河变电站负荷占到汉中电网公用负荷70%以上,可谓名副其实的枢纽变电站。

另一方面,汉中供电处全力铺开大电网建设。面对底子薄、基础差、条件落后等重重困难,职工们自备干粮,以脚当车,搭板为床,每天工作10余小时以上。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党,一颗红心两只手,与天斗与地争,为三线建设多作贡献。

短短三年,汉中电网新建35千伏以上线路8条,总长412千米;35千伏以上变电站7座,变电总容量10.1万千伏安。截至汉中地区电业局(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原名)成立的1972年,汉中有近一半县区通上了大电网。

有了电力的助推,汉中三线建设突飞猛进。七十年代中期,途经汉中的宝成、阳安两条电气化铁路相继通车,一批国防、机械、化工企业逐步建成,汉中成为全国三线工业企业的重镇。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报道这样说:看今日之天汉大地,电气化列车东来西往,铁水钢花怒放飞溅,运八飞机翱翔蓝天,城镇乡村生机盎然,无不与电力息息相关,凝聚着多少电业职工的心血与智慧。

改革开放

踏上时代发展快车

如果说旧社会刚刚蹒跚学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初试身手,那么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汉中电力犹如乘上春风,展翅高飞。

改革开放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汉中各县区新建扩建了一批现代化的金属冶炼、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业加工项目,汉中电网也随之加速发展。1981年,35千伏周家坪变电站投运;1985年,110千伏谢村变电站投运;1987年,110千伏西郊变电站投运;1989年,110千伏高潮变电站、渔渡变电站投运;1992年,110千伏西乡变电站投运;1999年,330千伏汉中变电站投运……其建设速度、发展规模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19844月,长度243千米,单回走径为当时全国220千伏线路之最的碧洋线投运。碧洋线西起甘肃碧口水电站,穿过甘肃、四川、陕西三省,将主要给四川广元供电的碧口水电站接入220千伏洋县变电站,并入陕西电网。从而使西北、西南两大电网联网,开创了全国大区联网运行的首例。从这种意义上讲,远距离、大容量、互联互通的能源互联网可以从中找到影子。

除了高压大电网,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低压配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两改一同价”政策实施,汉中地区农村低压配网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汉中公司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不断上升。农村低压配网不再是短板,而成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6年的“户户通电”工程无疑是其中的一座丰碑。汉中地区山大坡陡沟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工程施工作业中,运输车辆根本无法进出,各种材料难以到位。汉中公司职工发扬老一辈艰苦创业精神,他们硬是手提肩扛、前拉后推,不惜耗费巨大人力,把电杆、变压器、导线等搬运上山、安装架设。一座座杆塔、一条条银线,不断在陕南的秦巴汉水间屹立和延伸,使多少个无电户告别了点灯靠油的历史,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

融合奋进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202186日,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陕西电网开启融合发展新征程。在省电力公司坚强领导下,新的汉中公司强电网、促转型、优服务,在天汉大地上谱写“电网一张网,发展一盘棋”新的篇章。

依托融合后国网陕西电力的资金、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优势,新的汉中公司聚焦重点难点,形成攻坚合力,推动汉中电网向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飞速迈进。

为解决因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造成的“主网结构不合理,配网发展不均衡,整体规划建设滞后”问题,新的汉中公司审时度势、提高站位,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年攻坚让电网旧貌换新颜的行动。“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开始在厚重的天汉大地上回响,在新时代的电力职工中激荡。

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强化过程管控之下,一个个主网重点工程接连投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请看:牧马河畔春潮涌——330千伏西乡牧马河变电站投运;请看,定军山下起宏图——330千伏元墩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落成;再请看,张骞故里传喜讯——汉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启动,即将拔地而起。

在更广大的农村山区,配网升级改造如火如荼。汉中公司因地制宜,摸索出“兵团式+机械化”大会战模式,采取选强配优施工队伍、积极应用旋挖钻机等新装备,安全有序、千方百计推进包括原“自管村”改造在内的配网升级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配网工程206项,31个原“自管村”通上了动力电、致富电、幸福电。

征程如歌,薪火相传。汉中公司正在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赋能汉中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不断迈进。生活在天汉大地、银河之下的人们能够看到,在一代代的汉中电力人的奋斗下,一个坚强智能电网正在加速形成,照亮着秦巴汉水间的浩浩夜空,照亮着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诗记之:

筚路蓝缕创业艰,

栉风沐雨架银线。

绿电环绕绘锦绣,

秦巴汉水展新颜。

恪尽职守为光明,

再踏征程志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