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人均GDP17.45万元,居省会城市第1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万元,保持GDP超万亿城市第1位
■ 过去的南京是“大江两岸起宏图”,现在则是“人江相近、城江相融”,奋力谱写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新篇章
■ 南京的人均GDP、研发投入强度、人均期望寿命等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完全能够也应该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到“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既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包含更高期望、赋予更大责任。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不仅是六朝古都、人文绿都,也是创新之城、枢纽之城。奋进新征程,南京如何扛起“三大使命”、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两会期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
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升综合首位度
《瞭望》: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南京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韩立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南京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稳”的基础有效巩固、“进”的动能持续激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人均GDP17.45万元,居省会城市第1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万元,保持GDP超万亿城市第1位,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全面创新引领动力之变。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获科技部批复,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榜单全球第8位、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4位。
聚力转型催生结构之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以来,南京以年均1.9%的能耗增速支撑了7.3%的经济增长。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一倍以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
深化改革促进效率之变。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3个“100条”政策,“拿地即开工”“一业一证”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两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全域统筹推动空间之变。“米”字形高铁网络、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等一系列大事要事,推动南京加快成为全国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门户。俯瞰6500多平方公里土地,“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美丽南京日益可感。
《瞭望》: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韩立明:城市首位度是一个综合概念。南京全面评估、系统发力,持续提升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综合首位度。
从创新首位度看,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新公布的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南京有13所,居全国第3;在宁两院院士96人,居全国第3;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居全国第2。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将全力开动科技创新引擎,积极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奋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从绿色标识度看,南京“山水城林”一体。“十三五”期间,南京水环境质量、PM2.5年均浓度、林木覆盖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等主要指标,均位列江苏首位。面向未来,南京将胸怀“国之大者”,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绘就美丽中国“南京画卷”。
从共享感受度看,南京医疗、文化等资源优势明显。在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中,南京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1,其中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文化体育等6个大类排名第1。我们将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让新老南京人都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均衡,经济开放度不够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痛点就是发力点。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站位排头、多作贡献。
服务国家战略 把机遇交汇转化为支点优势
《瞭望》: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南京如何打造开放支点,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
韩立明:南京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三角地理中心,兼具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有条件打造双向开放枢纽。争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区”,南京全面拓展东西双向开放、陆海联动开放,更好服务长三角、联动东中西、链接亚太。
做大双向开放市场。南京都市圈腹地人口达3500万人,消费市场规模超过1.5万亿元,在扩大内需上优势明显。我们正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力争通过三年左右努力,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积极创建国家数字贸易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内外需、进出口协调发展水平。
做强资源聚合平台。充分发挥江北新区和自贸片区“双区”叠加优势,对标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以数字金融、国际人才、数据流动等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朋友圈”,提升大型国际会议、会展、赛事承载能力,力争今后五年新引进总部企业500家以上。
做实区域协调发展。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以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为牵引,推动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当好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区隆起的“尖峰”。
做优综合枢纽功能。立足单个极点向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个扇面辐射,南京将加快推进禄口机场三期、南京北站、宁宣城际等重大项目,完善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北站、禄口机场站“四站”联动格局,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瞭望》: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新三主”的新定位,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南京如何描绘“与江共生”新画卷?
韩立明:近年来,南京铁腕“止血”、涵养生态,累计退出生产岸线超32公里,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稳定达标,生态岸线占比大幅提升至78%。如果说过去的南京是“大江两岸起宏图”,那么现在则是“人江相近、城江相融”。未来,我们将一以贯之落实好“五新三主”新要求,奋力谱写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实现“三个转向”:
从岸线整治转向全域空间治理。在退出的生产岸线全部还给母亲河、让给老百姓的基础上,我们追根溯源、系统施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贯通融合。
从水质提升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除了看水质,更要看鸟往哪里飞、鱼往哪里游。我们将把生物多样性改善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指标,严格落实“十年禁渔”,用科学系统、自然修复的办法,展现长江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从生态保护修复转向绿色低碳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是不发展,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也是确保长江得到有效保护的治本之策。我们将坚持破立并举,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等沿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
赓续文脉激发活力 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
《瞭望》:今年是南京获批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奋进新征程,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如何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
韩立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路子,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把时代精神、人的需求融入文化强市建设全过程,努力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南京现代化建设最显著的标识。
作为英雄之城,我们将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全市现存红色遗迹160多处,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苦难和辉煌。我们将统筹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文章,让红色资源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让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奋斗之路。
作为六朝古都,我们将用历史文化熏陶人。在南京城市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先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深化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抓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作为博爱之城,我们将用开放文化感染人。包容温暖每个人,是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我们将传承和放大这种宝贵气质,弘扬“诚朴笃行、正义互助”的城市品格,让这座城市更加包容、更有温度。
作为文学之都,我们将用创新文化吸引人。南京现有文化企业3.3万家,92个文化产业载体遍布全城。我们将持续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产业,放大世界文学之都等品牌效应,用南京实践阐释中国理念、用南京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南京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瞭望》:南京为何提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韩立明: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悠久文化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南京,从来都是一座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城市。去年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目前,南京的人均GDP、研发投入强度、人均期望寿命等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完全能够也应该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我们有一个完整架构和内在脉络。“十四五”是起步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进一步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展望2035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建成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再经过15年的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不仅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彰显南京的个性特征,更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立足“城市管家、施工队长、南京工匠”定位,把规划图变成作业图、把计划表变成计时器,以“满格动力”和“充沛精神”,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现代化图景加快变为生动现实。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