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究竟是谁的省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8:45

近日,广东深圳福田法院闹出一则“乌龙”,当地一份通报裁定书,将“江苏南京”错写为“安徽南京”。


更有意思的是,有媒体根据关键词在国家裁判文书网搜索,居然发现50多处“安徽省南京市”表述,而且还有南京本地的机构……


2021年,南京某区法院在“一纸判决”中,就曾出现“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网友戏称,“徽京”的称呼总算是坐实了。


“徽京”,到底是什么“梗”?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可坊间一直以来都有个戏称——“徽京”。


原因很简单,南京处于江苏与安徽交界地带,与近在咫尺的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甚至经济辐射力对安徽的影响也远甚于本省城市。


其中也离不开明清时期安徽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横跨如今的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江西部分地区。


南京是安徽人的“耶路撒冷”


明朝建立之前,安徽和江苏被长江和淮河分成三个地理区域:淮北、江淮和江南。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安徽老家的凤阳以及江苏、上海等区域划归“直隶省”(后为南直隶),意思是直属朝廷、拱卫京师的地区。


清朝建立之后,这片富庶的区域又更名为“江南省”,行政中心就在南京。


清初江南省地图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即后来的江苏省、安徽省,但管理安徽的布政使和主要管理机构却一直驻扎南京。


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才搬回安徽安庆,南京对安徽的行政管辖才至此宣告结束。


因此,江苏和安徽从历史上说,本就是同饮长江水的“同胞兄弟”。


“徽京”的说法还有个重要原因:江苏境内主要方言是吴语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而南京说的正是与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一样的江淮官话。


这也难怪操着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来南京问路,可能南京人完全听不懂;可滁州人到南京,听着就是像没出城一般。


早些年的南京经济对于安徽来说基本就是碾压。


拿同为省会的合肥来说,2000年的GDP仅为325亿元,位列全国第82位;而南京GDP是1021亿,排名全国第18位,彼此经济体量可谓天差地别。


2000-2022年南京和合肥GDP走势对比


经济也决定了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无论医疗、教育还是消费,南京都遥遥领先于安徽诸多城市,使得周边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主动向其靠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京的外来人口中,三分之一左右都是前来做生意和打工的安徽人。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南京流动人口的第一、第二、第五来源地的马鞍山、亳州、安庆都是安徽城市,占比分别为15.87%、10.23%、7.3%。


因此,网上就有人开玩笑说:“安徽人要是罢工一天,南京将会瘫痪。”


现实生活中,很多安徽人对南京的感情,可能比省会合肥更为亲近。


在安徽滁州,当地人无论看病还是消费,首选都是距离比省会合肥更近的南京,当天来回毫无压力。


滁州轨道交通宁滁线是滁州刚开通的一条地铁线路,将与南京地铁S4号线连成一体。


宁滁线起于南京北站,止于安徽滁州站,全长约55.4公里,等南京段建成通车后,从滁州到南京只需40分钟。


南京轨道交通向周边扩展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地铁公众号


与南京更近的是安徽马鞍山,两地相距约56公里左右,甚至比南京周边的镇江等城市离南京还要近。


餐桌上的南京板鸭和每天必看的《扬子晚报》是不少马鞍山人的共同记忆。


南京与安徽传统的市域、省域界线,早被落地多年的都市圈、城市群所模糊化。


2003年,马鞍山本地四大商场的年销售额还不到2亿元,可马鞍山人在南京的消费总额竟高达8.8亿。


甚至,马鞍山之前在发一则通知时,还要特意提醒“南京算省外”。


同样,南京街头也处处印刻着安徽人的痕迹。


小到遍布南京街巷的安庆馄饨、淮南牛肉汤、炒饭等安徽小吃,大到中国五百强企业的雨润集团、金箔集团等创始人都来自安徽。


南京对于安徽人如此亲近和重要,有人据此总结为“南京是安徽人的‘耶路撒冷’”。


同样,安徽也是很多南京人的“后花园”。


很多南京人未必去过合肥,但可能去过安徽其他的很多地方。


周末想泡个澡、捏个脚,就去马鞍山,性价比更高;一家人想度假,会去皖南的宏村或太平湖;连养老,也首选邻近城市里物价相对较低的滁州。


不过,南京对安徽人很有吸引力,可省内地位却有些尴尬。


南京的失落与出路


虽然南京贵为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经济数据也很可观,却并非省内经济第一大市。


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GDP甚至一度只能排到江苏第四,落后于苏州、无锡和扬州;后来因为扬泰分家,南京才晋级为“苏老三”。


2014年,当了近20年“苏老三”的南京终于反超无锡,排名上升至全省第二,但依然不是“强省会”城市。


一般来说,省会GDP在全省的经济总量的占比超过30%,就会被划定为“强省会”,但南京在省内经济总量的占比长期在15%左右徘徊,展示出其作为省会城市辐射力不足的缺陷。


这是由于江苏省内的13座地级市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苏州等市表现太过强劲,导致江苏各市往往“聚似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才让作为“老大哥”的南京常常缺乏话语权。


江苏行政区划简图


别的不说,南京周边的“苏锡常”就与南京在体量上竞争激烈。


2022年,南京GDP1.69万亿,苏州GDP2.4万亿,无锡1.49万亿,常州差些,但也有0.96万亿。


说白了,不是南京不够优秀,而是省内的“兄弟们”太过优秀。


更别提300公里外的上海,一座GDP4.5万亿,人口达到2474万人的世界级大都市。


对于南京来说,近年来除了要面对省内一帮兄弟的“聒噪”,还得面对邻近省省会合肥的崛起。


经济上难以领头,自然导致省会南京的存在感降低,也很容易遭遇挑战。


在时间洪流中,靠布局面板,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合肥迅速从十余年前的“中国最大县城”晋级为新一线,并以“最强风投城市”之名享誉全国。


在合肥最为风光的2020年,南京同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GDP超过天津,首次跻身十强城市之列。


可不知不觉中,合肥与南京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03年南京的GDP还是合肥的3.3倍(1576亿比478亿),但2022年,彼此差距已收窄到仅4000亿(1.6万亿比1.2万亿)


不仅如此,南京虽然与合肥都是特大城市,可2022年,南京常住人口949.11万,合肥却是963.4万,人口增量16.9万,比安徽全省增量的14万人还多。


南京没法像合肥那样,集取全省之力进行发展,辐射力也极为有限。


作为省会,南京的市域面积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比海南省的海口要大些。


南京市的总面积是6000多平方公里,与浙江杭州16000多平方公里相比,南京只是杭州的不到一半;与安徽合肥11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南京市域面积差不多只有合肥的一半。


同时,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南京城市东面有紫金山的阻隔,南面有牛首山、将军山的遮挡,腹地低山、丘陵广布,可供开发的平原面积有限。


早在2019年,南京的土地开发强度就已逼近33%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而地处江淮平原的合肥优势明显,可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城市扩张,像摊大饼一样向四处发展。


更让南京郁闷的是,由于距离上海较近,上海也毫不客气地将苏锡常、南通等江苏省内的小伙伴拉到麾下,甚至连地铁都直接修到了人家门口。


如此一来,就给南京出了“难题”:想发展,可东面的“小伙伴”靠不住;北面的“好哥们”距离实在太远,普遍在200~400公里;自己也没法靠“强省会”政策吸引全省资源,这可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向西、向南发展。


南京三面被安徽包裹


这就好办了,西面是熟得不能再熟的马鞍山、滁州,南面是打交道多年的芜湖和宣城,都是关系不错的安徽“小伙伴”。


南京,在寻找新的出路,安徽又未尝不想继续向东靠得更近一些。


南京与安徽正在积极“融圈”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省是最后一个入圈,却又是最积极的一位。


这些年,安徽以合肥为经济龙头,发展有目共睹,可规划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平板显示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无不需要借助长三角城市的共同助力。


同时,安徽除了省会合肥经济一枝独秀,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并不显眼。


面对长三角众多经济强市,安徽尤其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找到合适的伙伴,从交通、创新平台、产业发展等方面互相竞合。


好在,这一切都被国家看在眼里。


2021年,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明确指示将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而且是由江苏、安徽两省联合对外发布。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安徽这几座城市的正式加入,不仅让南京的“朋友圈”范围更大,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南京都市圈PLUS版,安徽也很需要。


2023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重磅文件,宣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其中,马鞍山、滁州、芜湖等城市既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员,也是属于合肥都市圈的“小伙伴”。


从憧憬向往、摸索前行,再到当下的融合发展,城市的边界渐渐隐去,取而代之是一个个新的城市圈和产业集群。


其实早在南京都市圈正式批复前,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就通过南京都市圈的外溢效应,获益匪浅。


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根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专题报告,南京都市圈内最大受益者一直是安徽三市。


城市的边界渐渐隐去,取而代之是一个个新的城市圈和产业集群。


安徽滁州的汊河经济开发区,南京产业转移企业已经占到该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滁州GDP更是在近三年位居安徽第三,仅次于合肥和芜湖。


甚至,滁州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打造“南京及长三角区域后花园”。


随着南京都市圈对安徽的扩容,有人担心南京会不会被合肥抢了风头,南京又是否在扶持安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丢掉“圈主”的位置?


其实,“南京都市圈”这种跨省都市圈发展模式已进行了20年,但感召力始终未减。


这是南京自身城市综合实力使然,也是这些年不断增长的经济所决定。


南京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领域,积极与安徽各地对接,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如今不仅是GDP过万亿的十强城市之一,经济增速也始终稳居十强城市前列。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南京都市圈内,南京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占到20%,经济总量占比超过30%,财政收入占比超过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圈主”的地位无可撼动。


大城的矜持,小城的亢奋,最后都化为务实。


未来的南京,不仅是“江苏的南京”,也可能是“安徽的南京”,更会是“全国的南京”乃至“世界的南京”。


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所有人都已裹挟同一洪流中,新世界的大门已悄然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