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当山神秘石洞,60岁老人送进去就自生自灭,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2024-05-16 12:20
发布于:天津市
1
尊老、敬老、爱老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是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习惯。
老人最幸福的万年生活就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子女相伴左右。等到百年之后,各地不同的丧葬习惯,给老人选一处风景秀丽,风水好的墓地,好好安葬。
但是在湖北武当山一带以前却有一个恐怖的习俗——寄死窑。
什么是寄死窑呢?
传闻是老人到了60岁就要终结自己的生命,由儿子背着老人,把老人放在崖壁上的寄死窑中,前三天给老人送饭,三天一过,由着老人活活饿死。
这么“丧尽天良”的习俗和我们传承千年的尊老敬老文化相悖,是真实存在的吗?
2
我国五千年以来的刻在骨子里的孝道文化,先有周朝在每年秋分时节,举办祭拜寿星的活动,这是中国敬老的开始,更不用说孔孟宣扬的孝道文化,著作《孝经》流传至今。
汉代时期,老人年满70岁,国家还会给老人颁发一根“鸠杖”,来祝贺老人长寿。到了后来,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家中父母去世,都要丁忧三年,在家中守孝。
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孝道文化,竟然还会出现“弃老贱老”这种风俗。对于有违孝道的这种风俗,专家还进行过质疑,但是一直没有证据。
但是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发现,再结合当地年纪较长的村民口中的传闻,最终证实,这种风俗确实存在过。
湖北省民俗专家徐永安教授,他在汉江流域做调查时候发现,在湖北省西北部的大山里,发现了崖壁上有很多石洞,位置有高有低,大小也不相同。
徐教授发现不仅是一座山是这样,好几座山的山脚和山腰上都有类似的石洞,他就其中一个石洞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经过测量,这个石洞高90厘米,宽75厘米,长2米4,整体是一个长方形的石洞,不仅一个石洞是这样的尺寸,其他几个石洞的尺寸也都是这样,既然是人工开凿的石洞,那这石洞的作用应该就是住人的。
可是因为尺寸的限制,这个石洞人类是无法活动的。
然而有些石洞的洞壁上又有油灯熏过的痕迹,石洞的高度和宽度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留下了烟熏的痕迹,这个又说明石洞确实是有人住过的。
那么这个石洞到底是来做什么用的?
徐教授开始向附近村民打听石洞的来源,但是因为石洞年代久远,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它出现的时间以及作用。
既然年代久远,这石洞的来历就应该去找年龄较大的老人去问,终于问到了石洞的用处。
原来,老人到了六十岁以后,就把老人送到这里,这些石洞又叫做寄死窟,不管老人健康还是有疾病,只要年龄到了六十岁,一律按照规矩,由儿子背着,算是尽孝,送到寄死窑中,终结他们的生命。
原来石洞建在崖壁上方,为的就是老人进去不再出来,石洞尺寸虽然不够活动,但是躺着足够,洞壁烟熏的痕迹,是放过油灯,照明用的,之后儿子会连续送饭三天,三天之后就会把石洞封起来,任由老人活活饿死。
但是徐教授发现了矛盾点,他翻遍当地的史料,均无关于石洞的记载,这么多石洞,如此盛大的丧葬习俗,如果是真的,为何地方志全无记载?
如果说这些石洞就是寄死窑,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现残留的骸骨,徐教授的调查又回到的原点。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埋葬活人的民间习俗呢?
3
据说有过,在电影《楢山节考》中有一个片段,是根据日本的一种“弃老”风俗改编的。
据说100多年前,在日本信州的深山里面,有一个偏僻的村落,有一种习俗就是男人一到70岁,女人到69岁就必须由儿子背着,送到村子后面的楢山上,在那里静静地等待饿死,为何要这样呢?
据说是为了参拜楢山神,让祖祖辈辈的灵魂都能够在楢山上相会。
这是日本人的习俗,或许也和当时的社会生存压力有关。
那么在中国真的有类似的习俗吗?
徐教授发现,在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六十换甲子”,是么意思呢?
说到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上位以后的一件大事到现在就让人发指,那就是焚书坑儒。
据说在这件事之后,他还是不放心,又下了一道圣旨,无论男女,活到六十岁不死的人,一律活埋。
为何要这样做,在秦始皇眼里,他认为,老人最念旧,他害怕老人怀念前朝旧制,口口相传一些对于他和秦朝不利的言论,于是就要把老人都杀掉。
但是最后这道圣旨并没有执行多久,就撤了。
埋葬活人的习俗还在山东也有过,据考古学家发现有很多造型特别的坟墓,名叫“模子坟”。
它们是由砖砌成的从下往上慢慢收口,形成一个穹庐顶,这个“模子坟”的来源,据说就是“六十换甲子”的证据。
但是“模子坟”和寄死窑除了形状有区别,最大的不同还是“模子坟”里面有骸骨,寄死窑里一根人骨也没有。这就是矛盾点。
徐教授再次走访了村民,得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
原来寄死窑是一个家族的窑洞,每当家族中有年满60岁的老人,就要送进去,然后等待老人死去之后,尸体慢慢腐烂,家里的人再将骸骨埋葬到别处,所以里面没有骸骨,这就是二次葬。
确认了这种习俗的确实是存在的,那么寄死窑这种风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4
有关寄死窑的出现有个这样的故事,在古时候,麋国有个规矩:老人是对社会没有用处的。
凡是家里有到了60岁的老人,就要被送到偏远的寄死窑中,家里人送饭三天之后就不得再管,最终让老人活活饿死或者冻死,谁也不能违抗这个命令。
但是有个农民不忍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就把父亲偷偷藏了起来,这天,有个外国使臣携带了一只硕大的“犀鼠”,想要同麋国进行斗鼠,输的国家需要向赢的国家称臣纳贡。
麋国的领导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连老虎都派上场,还是输了,一直输的局面令全国上下忧心忡忡。
农民和父亲说起斗鼠之事,父亲告诉儿子,老鼠的天敌是猫,如果将一只猫养到十三斤半,放出去就可以打败老鼠。
农民听到后立刻上报给领导人,这个办法果然打败了老鼠,领导人嘉奖了农民,并问此方法的来源。
农民说是家中60岁的老父亲告诉自己的,领导人听后才明白,老人并非没有用处,老人因为活得久,见识广,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便下令废除寄死窑。
传说毕竟是传说,徐教授从二次葬这个关键点,调查有了突破线索,二次葬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矛盾点又有了,前面说到,中国敬老的开始是西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已经推出了《孝经》,敬老已经渐渐开始形成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何还会有六十岁老人“寄死窑”的现象呢?
徐教授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发现,这些石洞开凿很精细,洞口也很规整,可以认为是寄死窑发展的中间环节,也能表明是对死亡的一种信仰,六十岁死亡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这些寄死窑最开始的时间可能还在春秋战国之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时候。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产力较为低下,食物也较少,为了保证种族的繁衍,在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导致老人在失去劳动力之后,就被遗弃了,寄死窑就产生了,后续就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
就像斑羚的故事一样,一群斑羚在躲避猎人的追赶,被逼到的悬崖边上,只要跳到对面就可以活下来,可中间的距离斑羚一次是跳不过去了,需要二次借力才能过去。
猎人在后面很高兴,把斑羚比上了绝路,这时,发生了让人震惊的一幕,一老一少斑羚同时向悬崖对面冲去,只见他们一前一后跃起,年少的斑羚在即将快要掉落的时候,正好年老的斑羚奋力一跃,让年少的斑羚踩在自己身上,实现了二次跳跃,成功跳到了对面,年老的斑羚则是掉入悬崖。
正如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一样,年长的牺牲自己,为年轻人创造生存的机会,这种现象一般就会发生在生产力低下,供不应求的原始社会。
人们会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抛弃没有生产力的老人,以及处于战乱年代的时候,一旦食不果腹,老人的存在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
虽然寄死窑这种风俗的存在在当时来说,是社会规则所导致的,有时候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现在在温饱基本无忧的社会中,有些人心中还存在“寄死窑”的想法。
5
据相关新闻报道,陕西59岁男子将自己79岁老母活埋进墓坑,幸亏老人儿媳发现及时并且报警,老人才被救出。
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老人不但没有怪罪儿子,还害怕儿子被判刑,竟谎称是自己爬进去的,要知道,老人被活埋的墓坑距离地面有两米的深,十多民民警合力一小时才将其救出。
最后在民警的一再追问之下才承认是自己儿子干的。
不知道这个儿子当时活埋母亲的时候有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现在是否后悔,在21世纪,这种恶俗的上演,也间接证明了我们国家贫困和匮乏的地方仍然存在很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父母在的地方,哪里都是家,父母养我们这么大,不是为了最后他们老无所依。
我们要一直把敬老爱老的传统继承并发扬,孝敬父母,陪伴父母,善待每一位老人。
也希望在资源匮乏的地方,国家能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系统,能从根源上扼制这种“弃老”行为,可以让每一个老人都老有所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