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外景。图②:位于井冈山市的“红军万岁”雕塑。图③:井冈山市神山村雪景。
五百里井冈山,因为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两年零四个月时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回答。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井冈山采访,重温峥嵘岁月,很多人都谈到“道路”这个关键词。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井冈巍巍,征途漫漫。
中国革命这条独特的道路是怎样开辟的?从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何以形成燎原之势?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到此追寻,历史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本本”上没有的新路
到江西吉安井冈山市,出机场经莆炎高速,一路向西南行驶,山路盘旋,满目苍翠,一个多小时车程,就可来到茨坪。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井冈山上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上山之前,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起义军向南转移。在莽莽深山中连日战斗,部队缺乏弹药,没有给养,指战员伤病残增多。当时,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基本没有逃兵。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思考。
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后,保留下来不足千人,前委决定进行改编,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营、团建党委。
三湾改编纪念馆里,有一处展陈引人注目。一面斑驳的墙上,标语很是醒目:“军队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 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毛泽东在率领起义军南下途中,经过调查研究,选定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行军的战士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
大革命失败,形势急转直下,在攻打中心城市接连受挫后,革命陷入低潮。成立仅仅6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
“面对各方压力,毛泽东把队伍带上井冈山,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饶道良说。
起义军在井冈山站住了脚,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事实表明,井冈山道路是任何“本本”上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结论,是一条崭新的道路。
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就无法冲破障碍
茅坪八角楼,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阁楼书桌上,竹节油灯、砚台按原样摆设,质朴静谧,仿佛一篇文稿刚刚在这里挥毫写就。
八角楼上的灯光,见证着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深邃思考。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这种奇事的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艰难求索的结果。
队伍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此分析说,“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1928年5月20日,在八角楼旁边的谢公祠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们从老乡家借来门板,垫上几块砖石就是座位席,他们急切想要听到一个解答。
会议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的经验,直面疑问,明确指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
今天重读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可以想象当年的人们听到演讲、读到文字时的振奋,可以感受真理的光辉穿越时空,烛照来路。
这些文稿,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既充满了对敌斗争的考验,也有和革命队伍内部思想路线的纷争。没有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是无法冲破障碍的。”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陈钢说。
廓清迷雾,方才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
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井冈山根据地的割据局面出现了新的转机,红色区域迅速扩大,革命政权日益巩固。
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宏阔的格局和科学的预见,映射的是信念坚定、矢志不移。
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柜前,有这样一件展品——“莲花一支枪”。这是当年江西莲花县赤色队的贺国庆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支“俄国造”步枪。
一支枪,靠人民守护下来。
这支枪,又用来守护人民。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小心路上有石头……”去井冈山龙潭景区参观,常常可以听到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歌声悠扬,唱歌的是井冈山红军的后人江满凤。
红军战士江志华当年参加战斗时创作了多首客家山歌,表达了当地百姓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情深。如今,他的孙女江满凤为来往的游客唱起这些情意绵绵的歌曲。
一条道路的成功,要靠真理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湘赣边界群众心中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护?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工农利益的先进政党,一个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党。
“打土豪,分田地”,颁布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希望。
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陈学林告诉记者,井冈山进行土地革命后,“人人争着当红军”,对待红军战士如同自己的亲人。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红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历史虽然远去,这份情谊却愈发深厚。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厅,矗立着一尊灯盏雕塑,雕塑上刻有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赖坊村写下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篇长文是井冈山时期著作的延续,基于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林道喜说。
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革命新路。
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一代接一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与时俱进、攻坚克难,打开新局面,开启新征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党史撷英】贫苦农民的一份入党誓词:写在布上 记在心间
“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这些文字,写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柜里一件已经泛黄的布片上(见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供图),是江西永新县才丰乡北田村的普通农民贺页朵当年入党时亲笔写下的。誓词左右两边画着两个五角星,五个角内对应写着“中国共产党”5个字。上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右边沿落款:“中国共产党员贺页朵”“地点北田村”。
贺页朵,1886年出生于北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井冈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此时,已经41岁的贺页朵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革命运动,并担任了乡农协会副主席。
井冈山区群峰连绵,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极为不便。为了方便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贺页朵把自己家的榨油坊作为红军的秘密联络点,收集和传递情报、运送伤病员、转运食盐。他还多次参加攻打永新和吉安的战斗。由于表现出色,永新县东南特区党委决定吸收他入党。
入党宣誓是在贺页朵家的榨油坊进行的。昏暗的桐油灯光下,他在一块布料上写下了庄严的入党誓词。
“他识字不多,在这张入党宣誓书里,24个字中有多个别字,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忠诚和信念,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说。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贺页朵因身负重伤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入党誓词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保存下来。
直到1951年,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时,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亲手交给慰问团负责人,后转存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复制了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
红军发的一罐盐,埋藏了31年: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棕色陶罐(见图),里面装的是已经发黑结晶的食盐。
曾有一对爷孙在陶罐前驻足。
“这罐盐,是咱们家的传家宝。”爷爷李球德指着盐罐,骄傲地说,“你老爷爷当年留着这罐盐不舍得吃,在咱们家后山埋着。”
“爷爷,盐有什么舍不得吃的?”6岁的孙子问。
李球德讲起这罐盐背后的故事。
1927年,为了将红军困在山上,敌人在井冈山各个要道拦路设卡,企图阻断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交换,尤其是食盐和药品。红军和群众同甘共苦,当时的名言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次年冬,红军打土豪缴获食盐,分给村民。李球德的爷爷李尚发分到食盐,不舍得吃,他想留着给红军。在井冈山失守前,为了防止这罐宝贵的盐落到敌人手里,他悄悄将盐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树洞里。
这罐盐在树洞里,一藏就是31年。
“直到1959年建博物馆时,你老爷爷才跑到后山把盐挖出来,连同缝在我爸爸帽子里红军发的那枚银元,一起捐到这里了。”
“爷爷,盐放了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味道了吧。”小孙子的话把李球德逗乐了。
“谁说这盐没味?你看,到咱们井冈山来参观的这么多叔叔阿姨,见到这罐盐,就能想到当年红军和咱们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这是不一样的味道。”
如今,当年那个6岁的小孙子,已经18岁。虽然时隔多年,但带着大孙子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情景,李球德依然记得很清楚。
李球德有4个孙辈。“家里的每个小孩子,我都会带他们去博物馆里看看这罐盐,给他们讲我爷爷和红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