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咸阳古渡的踪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01:18

  黄河最大的支流陕西渭河,全长818公里,是中华文明的一支重要血脉。据地质学家研究,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成了黄河的支流。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我们现在看到的渭河宽阔的河床和巨大的冲积平原,足可以证明这是古黄河的“功劳”。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榆中至鸟鼠山一带发生近南北向长垣状隆起,使古黄河水在这里遇到了障碍从今日兰州处改道向北走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拐弯。

  《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从以上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大禹治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汇合,又向东与泾水汇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渭河穿城而过,人文积淀深厚,景物名胜众多。咸阳古渡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自古以来,在咸阳和长安附近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咸阳渡口过渭河。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所以人们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则靠船摆渡。

  从历史上看,咸阳渡口从周文王联舟建桥开始,经历了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又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两朝的“古渡口”,已有3000多年的变迁。因此,便有了“咸阳古渡几千年”之说,也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三千年来物换星移,渭河多次改道,河床北移。因此,咸阳古渡也随着城市的迁移和建筑的需求而变化,从高陵的耿镇(东渭桥的最东边)到咸阳的吕村(西渭桥的最西边)长达50多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2座咸阳古渡遗址。2011年,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北发现多座横跨渭河的渭桥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座桥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使用千余年之后才逐步废弃,该桥也是现知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根据残存的桥桩来看,当时的渭河宽度至少在800米以上,河道位置与当今渭河相距有几公里远。

  咸阳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造舟为梁就是联舟为桥。这是咸阳古渡的首次文字记载。三千多年来,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咸阳古渡,以其韵味深长的人文内涵,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

  春秋时称渭阳。《诗经》秦风·渭阳就是描写的春秋时期,发生在古都咸阳渡口的一代霸主晋文公与其外甥秦康公的一段离别赠言,“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其中秦康公对已故母亲的思念真挚尤为感人。留下了千古绝唱。还有文王求贤、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流传至今。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为了修建和祭奠西汉皇家陵墓的需要,汉景帝刘启五年在高陵县耿镇渭河上建了东渭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又在现在渭河东岸马家寨与曹家寨两村之间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桥。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将士西出边关过古渡送行去西域这里是必经之路。

  在2012年4月份,西安市未央区所属渭河南岸河滩陆续发现2组5座桥梁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排列有序、内涵丰富,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秦汉木梁柱桥梁遗址,也是现知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据出土的木桩推测渭桥的长度在880米以上,桥桩宽度为15.4米,估计桥面宽度远大于此。据悉,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宽22.5米,一般大河上桥的宽度都在20米左右,而此桥据推测建于秦代最早可至秦昭王时期,使用一直延续到唐代,使用时间超过1000年。据专家介绍,明代渭华大地震前的渭河古道就从这里流过。大地震后,渭河向北改道到现在的位置。

  明代的咸阳城在唐咸阳城的西边大约3公里处,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嘉靖年间,人们在咸阳城东南重建渡口,石砌护堤,构筑码头。清人朱集义在《渭阳古渡》诗中写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阳知县赵琏君与邑进士将咸阳名胜概括总结为咸阳八景,即渭阳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俟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咸阳知县李采繁君亦各有赞词。

  万倾波滔日向东,中流尽鹢往来通。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

  咸阳古渡自成一景,泛指咸阳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物胜迹。站在古渡遗址上,可以追溯到周文王联舟架桥,文王求贤、太公钓鱼,甥舅情深,秦国大统,楚汉争霸,秦失其鹿,汉武称雄。诗人墨客,文思泉涌,在这里留下多少传世佳作。难怪唐代诗人刘沦在《咸阳怀古》中感叹:“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平半出黄云。”

  “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今天横跨南北的十几座现代化的大桥,取代了咸阳古渡古桥遗迹,昔日风光只能从有关史书的记载中和历代诗文笔墨中去探寻。在隐没百年后,现位于河南街村主街道直下渭河发现古桥桩。明代的木桥桥桩2001年重现人间。

  现在修建的咸阳古渡遗址,是明代咸阳古渡的遗址,我从小在渭河边长大,在清渭楼与张飞庙之间,1967年之前有船渡,具体地点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一张票5分钱,我们少年节假时,从张飞庙前横渡渭河,在南岸的湿地上尽情玩耍后,再走到沣河,在清净的水中洗澡后,从铁路大桥走回家。那时一到秋季,成群的大雁向南飞,渭河滩就热闹了,有山东、河北来到雁翎队住在清渭楼附近的小树林中,每到晚上划船到曹家滩湿地打雁,总是满载而归,到了下午或周日,这里的人非常多,小朋友观看大雁的形状,好写作文,大人也想买到便宜的大雁,尝尝鲜。1970年为了解决急剧增长的人口粮食问题,修建了河堤,将湿地变为良田,从此秋季大雁路过的数量逐年减少,现在几乎见不到大雁的踪影了。

  今天,横跨市区的渭河上已经驾起四座现代化的公路桥和四座铁路桥,还有西宝高速公路桥成为关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横桥公路大桥与另一条西三环连接的西宝高速公路大桥正在修建中。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版块。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会口,东至泾渭交会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

  咸阳古渡的消失是历史变迁的必然,以渭河为中轴线长达100多里渭河生态长廊,让西咸一体化成为国际大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正是那传说的秦代阿房宫的历史延伸。这正是:

  文王访贤太公姜,甥舅惜别在渭阳。商鞅变法秦盛强,六合归一秦始皇。古渡遗址今观赏,壮丽胜似秦汉唐。绿洲园林映碧流,渭水东去万年长。(咸阳日报 2014-02-18 张根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