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宝鸡 绵绵不断的记忆在此生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23:56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12月12日至15日,记者随陕西日报社“文化自信看宝鸡”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奔赴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眉县等县区采访时,深刻感受到她珍藏着中华儿女悠远绵长的记忆,更成为今日宝鸡人民幸福生活的宝地。

文物在兹熠熠生辉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采访团首站就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为主的博物院,馆藏文物483421件。记者见到许多纹饰精美的青铜器,跟随导游近距离了解了镇馆之宝“何尊”。其造型庄严厚重,尊内底铸有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宝鸡市周原博物院,则是依托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建立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早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这里就有西周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驰名中外。其中晚清“四大国宝”中的大盂鼎、毛公鼎及著名的大克鼎、克钟、史墙盘、折觥等青铜重器均出土于此。博大精深的周秦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在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探访神秘的秦公一号大墓时,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座农民集资建立的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先秦时期最大的一座古墓,墓主人是秦景公嬴石,秦穆公的四世孙、秦始皇的十四辈先祖。这里不仅出土了我国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实物,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

在法门寺博物馆,珍藏着许多盛唐珍宝: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函、如冰似玉的秘色瓷、流光溢彩的丝绸服饰、远方异域的琉璃器,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皿……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时而认真聆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拍照记录,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非遗在此代代相传

非遗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近年来,宝鸡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家中,屋内外整齐地摆满了各类泥塑。工坊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迎接新年的系列泥塑作品。胡新明之子胡锦伟介绍,为迎接龙年,他们设计的吉祥物已正式亮相,“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其中大龙有‘气冲山河’‘龙腾盛世’‘傲世苍穹’三款,小龙则进行了Q版的可爱化处理。”

不远处的六营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条街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一排排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屋正在建设。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介绍,“六营泥塑带动了全村268户1000余群众从事泥塑产业,去年实现泥塑产值42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现在,六营村正大力推行‘非遗+旅游’模式,将泥塑产业发展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在“金石技艺传习所”,记者得知,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地理条件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传承非遗技艺,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人于安君免费给爱好者传授技艺,一年多累计培训了上百人次。

从舌尖上的非遗,也能洞见文化活态传承的密码。岐山臊子面,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年的周礼文化传承至今;擀面皮则搭上直播带货的风口,没下生产线就被贴上快递单,一碗面借助“工业+互联网”孕育新生;西凤酒的大酒海更令人称奇,传统的发酵贮存工艺和现代化生产设备,“一新一旧”完美结合,让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酒香,在今天依旧焕发新的活力。

文脉在这生生不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近年来,宝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凤鸣岐山、周公故里”。雪中的周公古庙凝重沧桑。附近的凤凰山景区2009年建成开放,是岐山县深挖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重点项目,集休闲、观光和体验为一体。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介绍,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归隐于此,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诗经》中说‘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就是希望从政者像周公庙这个地方的山谷一样,俯下身去,虚怀若谷,广纳贤士之风。”

周公的弟弟召公当政期间,到荒僻乡邑巡行,常在一棵大棠梨树下办公。召公死后,人们寄情于树,留下“甘棠遗爱”的典故。由于古树主干枯萎,根部发出新枝,采访团看到的是重新长成的甘棠,树冠庞大,层层叠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来此寻觅、感悟。

f1121a8887103dfa46f3ad16ee87f34.jpg

中医始祖岐伯曾在这里悬壶济世,诸葛武侯在这里鞠躬尽瘁,东坡先生在这里修过西湖的“姊妹湖”……宝鸡不仅有厚重和博大,也有活力与灵韵。近年来,宝鸡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经典景区,开发特色街区,建起岐山蔡家坡水城·三国小镇景区、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六艺坊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基地等,四天时间里,记者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旧与新的碰撞中,一次次探寻到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印记,一遍遍感受到岐山的厚重底蕴与时代活力。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用史诗般的语言赞美周原。意思是周岐平原真肥沃,野菜都长得如糖样甜。采访最后一站,重温与周文化一脉的“横渠四句”,告别张载祠。回望张载手植柏,枝干盘若蛟龙,青枝直指天空,历千年仍苍翠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