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5 16:31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山,这个意象对中国文化可谓影响深远,衍生出独具华夏特色的五岳文化。“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南边,南接秦岭,北瞰黄渭,以其险峻壮美享誉中外。

华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今天,让我们跟随李太白凭虚御风,一览华山的奇险之景。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节选

(唐)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

这首诗仙李白歌咏西岳华山的诗作,开门见山,第一句就发出“西岳峥嵘何壮哉”的唱叹,宛如平地惊雷,奠定了全篇慷慨激昂的主旋律。

然后诗人俯瞰万里黄河,并没有直接描写华山之高,而是用黄河做对比,写宽广的黄河从华山上看,像丝一样细,华山的巍峨立刻就呈现了出来。

紧接着,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描绘黄河撞击华山的磅礴美景。在壮美山河的感染下,诗人骨子里的浪漫被激发,迸发出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

他瞬间神游千年之前的上古,那时华山和首阳山还连成一片,挡住滚滚黄河。

大禹为了治水,指挥河神巨灵劈开首阳山和华山,让黄河从中间奔向东海。

滔天巨浪中,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后耸立,好像也面临被摧毁的险境。

翠绿的山崖、红色的山谷,顺着河神的巨掌绵延错落。白帝少昊运用神力,将华山上的顽石变作美丽的莲花,让云气凝聚成高台……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很多人不知道,华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父亲山”。

有人说,我们中华的“华”,就源于华山。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考证“夫华本华山,居近华山而固有华之称” 。

也就是说,他认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先民最早就居住在华山周围,所以用“华”命名自己的国家,后来子孙族裔遍及九州,“华”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国家和文明的代称。

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足见华山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华山,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因此也被称为“华夏之根”。

明洪武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83年的秋天,画家王履登临华山,被华山“奇秀天出”的景观震撼。

王履这个人本身是个很有成就的医生,这也就罢了,可他诗也写得好,画也画得精,当之无愧是个通才。

这次华山行之后,他呕心沥血,历时半年终于画成了名垂千古的《华山图册》。

▲《华山图册》局部 明 王履

纸本设色 每开34.5cm×5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册共计图四十幅,每幅图不盈尺,截取独具特色的中景或近景,描绘了华山或险峻、或清秀、或幽渺、或高拔的意境,栩栩如生,产生一种“景少意深”的审美趣味。

这组作品因为传承流转的原因,现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我们今天要重点解读的这一幅,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苍龙岭上段》。

苍龙岭可谓是华山的险中险,在如此小尺寸的画幅中,画家如何能展现山高千尺的险峻呢?

▲《华山图册》之一《苍龙岭上段》 明 王履

纸本设色 34.5cm×50.5cm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看最左边的山脊,岩体用峭拔果敢的线条,形成险峰林立、冲撞交错的结构。

这部分山、树的皴与点,运笔枯松,形成向下的垂悬趋势,自然显得山体有一种向上耸起的走势。

同时,画面右侧采取疏朗平缓的构图,疏密对比,反衬出左侧山脊的高、险,加剧了画面的紧张感。

我们说中国山水画特别好看、耐看,原因除了我国大好河山本身的壮美,还有就是画家们妙不可言的胸中丘壑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山的启发下,王履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著名画论。他敢于冲破当时画坛流行的摹古之风,强调山水画要以自然为师,才能在画作中实现形与意的融合统一,对后世画家创新艺术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履的《华山图》是对自然的心灵之游,也是对灵山秀水的画意回馈。我们在诗画间追寻华山的仙踪,说不定它也在等待与我们的千载相逢。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原标题:《华山: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