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春秋战国遗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6:27

  春秋战国时期的陕西,是秦人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活动区域,自春秋早期至秦朝建立的450余年间,相继建都于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而关中东部、陕北的一部和陕南,则曾是晋、楚、巴、蜀等国的辖地。目前,全省已发现遗存860余处,其中关中地区最多,约占50%,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又几占一半;陕北次之,约占42%;陕南最少,仅占8%。这些遗存主要包括城邑、宫殿、长城、水利、交通等遗址(约占69%)、各类墓葬(约占24%),以及窖藏和文物出土点。20世纪3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及调查主要集中在关中,重要者有宝鸡斗鸡台等地的一大批东周墓葬、秦雍城遗址及陵区、栎阳故城、秦咸阳城遗址及芷阳陵区、郑国渠渠首遗址等,在都城建制、长城、水利、宗庙和陵寝制度的研究以及建立墓葬序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收获。

  这一时期的城址,除秦都城外,还发现了芷阳、夏阳、阴晋、宁秦、频阳、好畤、商邑、高奴等一批故城。秦都雍城是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前383年)近300年间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夯筑城垣残高1~7.9米,最宽达15米,已发现3座门址及城外的人工护壕。在城内,发掘或钻探了可能是“雍太寝”、“雍高寝”和“雍受寝”所在的三大宫殿区和秦宗庙、朝寝建筑遗址,以及呈方格状布局的8条干道。在城郊,还发现了“蕲年宫”、“橐泉宫”、“年宫”、“来

  宫”等遗址和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以及族墓地。秦都咸阳现存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在宫城内,已发现宫殿基址10余处,发掘了属高台建筑的一、二、三号宫殿基址,其中的两座,出土了大量壁画残块。在宫城西部和西南部,还发现了铸铁、冶铜和制陶等作坊遗址,发掘出灰坑100多处、水井70余口。都城以外的城址发掘的极少,其边长多在1公里以内,遗物常见瓦、瓦当和陶器,部分城址还发现了铜器、铁器、货币和含有城邑名称的陶文等。

  战国是各国修造长城的高潮时期。目前,境内已确认的战国长城有关中东部的秦“堑洛”长城、魏长城和陕北的秦昭王长城。位于关中澄城、合阳和陕北富县的两段战国长城,其性质尚待进一步研究。建于战国末年的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引水灌溉工程,其渠首遗存的夯筑拦河大坝,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拦河大坝。始通于战国的故道和武关道的走向已基本清楚,沿线也发现不少这一时期及后代的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陵墓考古,收获最大的当属雍城陵区和芷阳陵区的发现。雍城陵区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西、南、北侧均辟有隍壕。已探出陵园14座,以及平面分别为“丰”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长方形、刀把形和圆形的大墓49座。每座陵园均坐西面东,微偏向东南,周围也环以隍壕。其内墓葬的排列都以右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墓上多发现有建筑遗迹和遗物;“甲”字形、刀把形祔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长方形或“凸”字形墓可能是车马殉葬坑,排列在主墓的右前方。经发掘的春秋中、晚期之交的秦景公墓为“中”字形积炭墓,墓室长约60米,宽38米余,深24米。重椁重棺,共殉葬186人,是中国迄今发掘规模最大且有“黄肠题凑”的先秦墓。芷阳陵区已发现陵园4座,包括“亚”字形和“中”字形墓各2座、“甲”字形墓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遗迹7处,个别陵园也发现了隍壕设施。这两个陵区与其前、后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墓地和秦始皇陵,共同构成了完整而一脉相承的秦国陵寝体系。

  迄今,陕西已发掘春秋战国小型墓1000多座,主要地点有关中的宝鸡斗鸡台、福临堡、阳平、茹家庄、西高泉,长安客省庄、西安半坡、大荔朝邑、户县宋村,凤翔八旗屯、高庄、西村、邓家崖,咸阳黄家沟、任家嘴,长武上孟村、铜川枣庙、蓝田泄湖、陇县边家庄,以及陕北的清涧李家崖和陕南的紫阳白马石等。以时代延续最长、数量较多的雍城秦墓(共174座墓、7座车马坑)的发掘资料来看,关中秦墓一般分为竖穴土坑墓与土洞墓两类和春秋早、中、晚与战国早、中、晚六期。春秋时期均为竖穴土坑墓,早期的墓圹较窄,中期出现了较宽的墓圹。战国中期出现了墓室与墓道呈“平行式”(偏洞式)、“垂直式”和“直线式”三种形式的土洞墓,战国晚期则以“直线式”土洞墓为主要形式。墓向朝西或稍偏北,葬式以屈肢为主,也有部分直肢葬。春秋和战国早期的墓存有殉奴。随葬品种类繁多,有铜,陶、金、玉、石、铁、骨、蚌、料器等。新出现的器类,战国早期有陶囷、牛车,战国晚期有铜鍪、陶灶、缶、茧形壶等。

  发掘资料显示,西安、咸阳、大荔、铜川等地的秦墓一般时代较晚,延续时间也较短,与雍城的秦墓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差别,其中的一些,可能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如铜川秦墓所出的陶双耳釜、双耳罐,应与北方文化有关;所出陶三足瓮则与以吕梁山为中心的山西、内蒙古、陕北一带的古文化有某种联系。近年清理的宝鸡益门堡春秋晚期秦墓,出土有嵌绿松石的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钢刀及金、玉、铜器等200余件。一部分造型精美、纹饰华丽、工艺水平极高,其中铁器达20余件,金器总量约3000克,极为罕见。

  陕西境内的晋、楚和巴蜀墓发现较少。在陕北,清涧李家崖东周墓的早期,可能为含有晋文化影响的狄人遗存;晚期则与三晋墓的特点更为相似,是魏国在战国早期治有上郡的证据。其南的洛川、宜川和吴堡,也发现了春秋时期晋文化的鬲棺葬和战国时期的魏国货币。在安塞、志丹、吴旗、延川、子洲等地,还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胡人墓葬或文物出土点,其遗物以鹿、虎、羊、驴、蜥蜴等造型的铜饰品、带钩、构件等最具特征。陕南紫阳白马石的一批小型竖穴土坑墓,则属战国中期偏早阶段的巴蜀遗存,所出铜戈上的10个文字,至今尚未能识读。

  春秋战国的窖藏和文物出土点,全省已发现50余处。宝鸡杨家沟铜器窖藏,出土秦武公所铸的有铭镈、钟8件,最大者通高75厘米,其中秦公钟是公认的春秋早期秦国的标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