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延安路上的71路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22:08

原创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延安路是上海解放后命名的。在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条路被称之为“爱多亚路”,之后,更名为“大上海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更名为“中正东路”;1950年5月,上海市政府将这条路更名为“延安路”。延安路的多次更名,折射出上海近代时局的变幻。而延安路上的71路,大概是我这辈子乘坐时间最长,次数最多,怀有特殊情感的公交车。

文|陆海光

穿梭在延安路上的71路

▲上海公交71路上海展览中心站

第一次坐71路,记得是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父亲带我去江苏路电力职工医院看病。那时,71路车型如同解放牌卡车,单节车厢,车前凸起(用以安装发动机),像个大“鼻子”。到江苏路只需花5分钱;到延安东路外滩终点站的票价也只有1角5分。

念小学时,学生都手头拮据。放暑假时,我和邻居小伙伴常一起坐71路到江苏路下车,然后步行到大世界,只是为了到大世界斜对面的一家纸品商店,买印刷厂裁切下来的边角料纸,1角钱可买厚厚一叠。开学后,我们用来做算术演算的草稿纸,铅笔打满草稿纸后,再用钢笔写。我们有时也步行到外滩,饶有兴趣地观赏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那时,觉得黄浦江好宽好宽。

我们还有条“逛街”路线,就是坐71路到静安寺,然后从华山路拐到南京西路。当时,静安寺前的道路中央有一口古井。长辈戏言,建寺庙时,是通过这口井运输木材的。路过这口井时,我总会天真地去看看井里有没有木头。

▲静安寺 金兮敏 摄

1960年4月,母亲作为人民代表,参加了上海市慰问大西北建设职工代表团。访问归来,6月下旬的一天,母亲突然接到市政府通知,邀请我们全家当晚7点前往市总工会大楼观看访问大西北的纪录片。吃完晚饭,父母带上我们,坐上71路,直奔地处外滩的总工会大楼。那天,我们看到母亲在大西北访问的情景,自豪而又激动。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当年被分配在71路当司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公交车在上班高峰时段,拥挤得像“罐头沙丁鱼”。那时,71路公交车已改成双节车厢。业内称巨龙车,老百姓俗称“手风琴”车。有一天早晨上班,几辆71路抵站,都没能挤上去,只能干着急。此时,我同学驾驶的71路恰巧抵达,他发现了我,马上“狭义相助”,按喇叭示意我从驾驶座的右侧门上车,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在那个年代,下午坐71路公交车,还能邂逅潘虹和毛阿敏,那时,她们怕被人认出,经常戴一副太阳镜上车,到站后,安静地下车。

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进机关工作,就改骑自行车上班,很少再坐71路公交车。那时,71路公交车西区终点站已延伸至古北路;九十年代末,又向西延伸到天山路双流路。

2017年,公交71路变身开通成上海首条中运量公交线,成为上海市民茶余饭后的热议新闻。18米长的巨龙般车身,24小时的专用车道,西起沪青平公路的申昆路,东至延安路外滩,17.5公里无需转车的通达线路,这些新元素无不吸引着沿线居民去排长队试乘。有社会学家在媒体上评点:这是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无轨电车,是城市交通发展公交优先理念的践行。

当年,作为对71路有历史情结的乘客,我特地去试坐体验了一回。71路延安东路外滩起点站,相比传统公交车站,可谓糅合着古朴和现代风:暗红色的71路专用车道,边缘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的透明玻璃候车站顶,地铁式的进出安全门,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无不透射出上海的大气和时尚。71路采用的是无轨电车方案。深色车头,夹杂着流线型红色条纹的银色车身,很有些魔幻。

那天体验,我记得是17:00上车的。“欢迎乘坐中运量公交71路,请在前门或后门刷卡投币上车,谢谢!”循着这温馨的提示音望去,只见一位身着藏青色大衣,类似“空姐”装束的乘务员在引导乘客上车。71路中运量车厢内宽敞明亮,有3扇车门,前后门上客,中门下客。公交车在运载途中,每辆车都配备一名乘务员。她们个个都1.63米以上,年龄35岁以下,英语达到4级水平以上。为了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乘务员都接受过“空姐”的礼仪规范服务培训。在起始站和终点站,她们都要站在车门前迎候乘客上车,每经一站,乘务员会在车厢内来回巡视一次。乘务员的服务显得热情优雅:“上车请先拉好扶手。”“您手提箱子不方便,先请坐,刷卡的事交给我。”车厢内宽敞明亮,大都为并排的两人座,观看窗外风景,视野开阔,宛如观光车。在车厢内无论处在哪个位置,均可看到显示屏,及时了解到站信息。71路上下车的踏板设计得很人性化,与站台高低平行,即使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可以安全平稳地上下车。

向西途中,有几个站点或景点是会勾起我们这代人的回忆的。

71路车过武夷路口时,原来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家生产酒精的制药厂,厂里的仓库门是对着延安西路的,估计是为了方便卸货。坐在71路车上,可以看见仓库内堆着一麻袋一麻袋山芋,乘客还能闻到浓烈的山芋发酵味。八十年代后期,估计为了安全起见,该厂搬迁了。从此,再也闻不到那种乡土和工业“糅合”的特殊气味。

71路行至番禺路,可以看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我三婶1960年进该研究所,一直工作到八十年代退休。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生产研制白蛋白针剂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处的区域内,留存着100年以前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海军俱乐部等优秀建筑,还有闻名遐迩的孙科别墅。现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已变身为网红文化创业园区。

71路再往西,在番禺路和凯旋路之间有一家咖啡厂,生产老名牌“上海牌咖啡”和麦乳精。那时,上海一部分人还不习惯喝咖啡,倒是爱喝麦乳精。记得中学时代去上海咖啡厂劳动,食堂午餐免费供应咖啡和麦乳精,我们都喝麦乳精而不喝咖啡,尽管咖啡香溢厂内外。据说现在延安路华山路口的上咖咖啡推出了麦乳精口味的“上海拿铁”,兼具口味众长,汲取了“上海牌咖啡”的精髓。

到达申昆路终点站时是18:15。71路全程用的是公交专用车道,所以行驶十分流畅,除遇红灯暂停,每行驶一站,几乎都只需2分钟。全程17.5公里,仅用了1小时15分钟。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23年,上海在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又出台了亮丽的举措:开建了总投资1500亿元,面积300万平方米的高铁东站;上海19号地铁线启动招标;上海第一条无人驾驶“空铁”试运行;第一座穿越西岸和世博的跨江缆车“浦江之心”签约,将呈现“钻石级美丽滨江岸线”;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已在浦东指定地段试运行,为乘客带来安全、舒适、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上海市民为明天的“城市公共交通”感到无比荣耀。

作者介绍

陆海光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公安作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公安局高级警监。原《东方剑》杂志高级编审。主要作品有电视剧《越狱》《黑色布谷鸟》,作品集有《神龙号准时启航》《黑色风信子》,中篇连载小说《志士华年》等。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