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最浪漫的城市,绝在哪?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1 23:05

坐拥2211公里陆岛海岸线的大连,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海洋景观,让“浪漫大连”成为每一个到过大连的人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在历经了造船、机车、重工、石化以及轴承等多个领域的工业化磨练之后,如今大连已经焕然一新,蜕变为现代花园城市和浪漫之都

△大连中山广场夜景。图/《去大连》

几十座大大小小、主题鲜明的广场成为大连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成就了大连“广场之城”的美名。

这些视野开阔的广场彰显了大连辽远大气的城市气质,而广场之间密如蛛网的街道以及周边建筑所共同承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则赋予了大连人足够的文化自信。

在众多广场中,有的与高大宏伟的历史建筑相伴,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有的已成为大连的名片,因为有轨电车或音乐喷泉等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还有些广场看似只是街头巷尾的花园,却默默滋养了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位于大连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巨大的方格状广场绿地极具标志性。图/《去大连》

这些大大小小的广场,勾勒出大连的城市发展脉络,也书写了一部简明、生动的城市发展史——从广场的建筑风格、功能乃至地名的变化中,就可以读懂这些空间如何从宗教、权力的象征物,逐渐演化成为市民的生活空间,而那些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又曾如何冲击着古老东方的传统,最终沉淀为这座城市的“开放气质”。

自驾地理的合作伙伴——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已推出新书《去大连》,本篇文章邀请到了特邀顾问大连城市规划建筑史专家、大连地方史文化学者蒋耀辉,讲述大连包括建筑、道路在内的城市格局,到底为何如此迷人。

《去大连》

大连市文化旅游局与中国国家地理携手

7条宝藏旅行路线,50处必打卡圣地

带你玩透大连,看遍大连美景

缘起——远东的巴黎梦

△大连美术馆原建筑始建于 1901 年,曾是东清铁路公司海运管理局局长宅邸。由于原建筑损毁严重,大连市政府于1996 年拨专款落架重修,并将其辟为艺术展览馆。图/《去大连》

19世纪末,一直渴望在远东寻找一个优良出海口的沙俄帝国,终于在中国东北的最南端发现了这座伸向渤海与黄海的半岛。尽管在今天的大连市区发展起来之前,辽东半岛上已经有金州、旅顺等重要城镇,但近代大连的诞生仍与俄国人密不可分。

1898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不平等条约,将旅大地区租借给沙俄。旅顺延续了其既有的要塞功能,成为沙俄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与此同时,俄国人也试图在远东拓展其商业影响力,于是打算建设一座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巨型商港

△百年前的城市风貌,在大连如今的城市景观中依旧能觅得踪迹。以威尼斯为蓝本建造的“东方水城”与现代混凝土建筑交映生辉。图/《去大连》

在几处备选用地中,“维多利亚湾”(今大连港)凭借着天然优势,再加上同时适合建设铁路、港口与城市的地理条件,成为这座巨型商港的最终选址——这座港口城市被命名为“达里尼”,在俄语中为“远方的”之意。

最初的城市规划方案把棋盘状路网作为城市的骨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大连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沿着规则的城市路网进行城市建设会遭遇地形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空间,且建设成本很高昂。

为此,一位年轻建筑师提出了全新的规划思路:他以巴黎的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为蓝本,设计了一套放射状的城市路网,以适应大连的起伏地形。

△大连地势,高低起伏。图/《去大连》

“远东巴黎”的构想,成为指导大连城市规划的基础。

建筑师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台地上设计了若干广场,形成规划与视觉上的中心,也构建了开放式的城市格局。

以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路网,将山海风貌最大限度地融入城市景观,也顺理成章地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这座年轻的城市当然并非只是巴黎亦步亦趋的模仿者。

它博采众长,借鉴了更多欧洲名城的成功之处,比如规划方案着意于在道路尽头的广场及周边华丽、优美的地标建筑,即景观学意义上的“对景”。

这成为大连城市设计的一大亮点:有8座广场上坐落着教堂。附近街道道路上的行人,随时可能看到道路尽头的宏伟教堂。

城市进化——用广场锚定城市中心

在沙俄的规划中,大连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市政区、欧洲区和中国区

市政区最先建设起来,用两个重要的广场构成其轴线的两端:一端是象征着欧陆政治传统的市政广场,旁边的达里尼市政厅有着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另一端则是被铁路一分为二的行政广场,中间由一座俄罗斯木桥(今胜利桥前身)相连,是欧洲区往返市政区的必经之路。

△达里尼市政厅。图/《去大连》

连接市政广场与行政广场的大街被命名为“工程师大街”。这是大连市的第一条街道,大街两旁是市长官邸、海运公司等俄造欧式建筑,并成为大连最初的城市中心

1904年,大连的整体建设即将完成,但是城市的欧洲区远未成型。也就在这一年,日俄战争爆发,再次改变了大连的命运。俄国人在撤离达里尼之后,市政厅被纵火焚烧,而其断壁残垣似乎成为俄国战败的隐喻。

1904年5月,卷土重来的日本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占据了大连。接手大连的日本延续了其欧式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并将建设的重点转向尚未建成的欧洲区。在战争结束的次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东京成立,并很快将总部迁往大连。

△南山街区分布着近代欧式与日式风格结合的砖木结构洋楼建筑群。图/《去大连》

这一时期,大连的城市中心从市政区转移至昔日的尼古拉耶夫广场。日本殖民者将其更名为“大广场”,并在周边大兴土木。

数十年内,包括大连民政署、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大和旅馆、关东递信局、大连市役所、朝鲜银行大连支店在内的建筑相继落成,宣告着“达里尼”时代已经彻底成为过去。

这座直径达213米的圆形广场向外辐射出10条道路,成为大连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带。

△旅顺博物馆位于旅顺口区,属太阳沟建筑群,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与交通流量的剧增,城市向西发展。

在1919年制订的扩充规划中,日本人在城市西面的中国区重新使用最初的棋盘状路网格局,但仍然延续了广场作为区域核心的理念——长者广场、大正广场、回春广场、黄金广场都成为当时大连城内重要的交通节点与公共空间。自此大连的第三代“市中心”逐渐成形。

大连的城市规划史,也激起了悠远的涟漪——大连成为近代东北首座环形放射状城市,也影响到长春、沈阳、抚顺等东北城市的规划

大连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试验场,其融合圆形广场、斜向放射路与方格路网的规划方案在东北被反复使用,从而塑造出与传统中国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

△2005 年,辽宁省测绘局在中山广场中心点处设置了一块铜制圆盘,将此处定为“大连测绘基准点。图/《去大连》

大连众多的广场正是这种城市规划理念的“遗产”。漫漫百余年,大连的广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联结起城市中的不同节点,而交织其间的道路不但让市内交通更便捷,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日常生活空间。

广场与周边山海相依、错落起伏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站在广场上极目远眺,能看到由山、海与高楼大厦所勾勒出的天际线。大连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造就了一种独属于大连的浪漫城市美学。

广场——历史的基因

△太阳沟地处旅顺口区中心位置,建于沙俄时期,是国内保存近代历史遗址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太阳沟景区较大,景点大都围绕列宁街小广场分布。图/《去大连》

权力空间的更迭、广场建筑的变迁,乃至地名的流变,都折射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大连的城市中心从市政广场、中山广场到人民广场的“三级跳”,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轨迹。

时至今日,广场也深深地融入大连人的日常生活中,但不再是威严肃穆的宗教圣地或权力中心。

△人民广场位于西岗区,始建于1914年,历史上曾数度易名。图/《去大连》

在大连,并非所有广场都有显赫的地位或庞大的体量。许多小巧的街心公园乃至路口也被冠以广场之名。

日据时期修建的回春广场(今五一广场),就是将放射状道路嵌入方格路网后的产物。这个路口被改造为一处三角形的街心公园,201路电车就从一旁的长江路上驶过,穿越百年岁月的“铛铛声”清脆依旧。

△201 路电车驶过街头。图/《去大连》

如今鞍山路与东北路的路口,其实是昔日的回春广场。更古老的胜利桥两端,也都曾设计有放射状的广场。只不过这些广场因道路的不断扩建而湮没无闻,看起来像稍显宽阔的路口。

无怪乎,不少大连人早已对广场习以为常。然而与那些现代的超大型广场相比,五一广场、希望广场才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无论作为电车外偶尔闪过的城市公园,还是某家临街店铺限定的窗外风景。

△201 路电车车厢内部。图/《去大连》

如果广场可以演变成路口,那么道路也可以超越简单的通行功能而化为一道景观。大连的各大广场周边,纵横的街道确实极具特色。

南山路、七七街等街道两旁,仍然保留着许多日据时期的别墅。假如广场象征着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那么这些自由发散的街道则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生命力。

△大连是全国唯一一个能在市区内遇见野生梅花鹿的城市,浪漫、开放的城市气质由此可见一斑。图/《去大连》

在海风的温柔吹拂下,历史的沧桑早已在一代代大连人的市井生活中被逐渐抚平,并转化为开放、包容、浪漫的城市气质。

而广场,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大连人生活与心灵的锚点。

文章根据《去大连》逛城章节整理

特邀顾问:蒋耀辉

自然风貌,到人文风情

深度解读大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