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9 21:43

伊克昭盟盟长  ●雷·额尔德尼


   伊克昭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7旗1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7万,境内拥有煤炭、天然气、天然碱、芒硝、石膏、陶土、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质量好、易开采。伊克昭盟也是著名的“河套文化”发祥地,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园所在地。
    近年来,伊盟的开发建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乔石、朱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先后来伊盟视察。面对发展机遇,伊盟制定并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和“拉通联动,重塑重构”的经济发展思路,全盟经济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八五”期间,全盟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56%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八五”后两年,全盟预算内工业企业利润、外贸出口创汇每年翻一番,财政收入每年增加一个亿,已经形成了以农牧业为基础,五大工业骨干产业为支柱,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的经济运作体系。
    农牧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建设中,伊盟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农牧业发展道路,即坚持不懈地搞好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植被建设和牲畜改良。近年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确定了“拉通联动、增收增效”的农村牧区工作思路,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在搞好商品粮基地和防灾抗灾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全盟四大经济类区小康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盟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达87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334倍;牲畜总头数达735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235%。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逐步成为伊盟农村牧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工业经济高速高效运行  “八五”期间,伊盟立足资源优势,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国家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和达拉特电厂相继开工建设的契机,“重塑重构、对接推进”,优化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结构,组建了羊绒、煤炭、化工三大集团。同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股份合作制、兼并联合、租赁、嫁接、民有民营等形式,对中小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工业经济发展各项主要指标近3年来一直处于全区前列。199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9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562亿元,百万元产值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3913%。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伊克昭盟煤炭公司、伊克昭盟化工企业集团,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是伊盟地区年利税超亿元的大户,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基础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伊盟积极配合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努力增加投入,不断加强交通、邮电通讯和电力建设。从1986年至1993年,陆续兴建了包府、呼薛、薛魏等重要交通干线及一大批矿区公路,建成了包神铁路,结束了伊盟无铁运的历史。1994年以后,又建成了丰准铁路,改造了210国道包东段285公里,修建了109国道大饭铺至东胜段113公里、达布察克至图克72公里、敖勒召其至银川28公里柏油路,完成了东胜南北出口改造732公里路面和北出口438公里一级道路工程,使伊盟有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3年来,全盟新建改造旗乡公路7776公里,完成黑色路面3196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880公里,分别比1993年增长533%和466%。近两年,伊盟每年投资近1亿元对东胜市的市容、市貌进行全面治理改造。目前,全盟已经全部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可以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全盟已全部实现了乡乡通电。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盟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99所,在校生2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普及了小学教育,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普通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各种文化设施大量增加,广播电视深入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小康文化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牧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全盟共有各类科研机构116个,科技人员856人,大量科研成果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为龙头,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种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大大加强。鄂尔多斯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更加光彩夺目,《森吉德玛》、《鄂尔多斯情愫》等许多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伊盟在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同时,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1996年全盟有少数民族干部8521人,占全盟干部总数的222%,其中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199人,占全盟县处级干部总数的3925%;各类专业的少数民族技术人才4760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548%。多年来,全盟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学、和睦共处,牢固地树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伊盟是国家黄河中游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先行开发区和主战场之一,是晋、陕、蒙“乌金三角区”中西北角的主体,是内蒙古中部经济区资源开发的核心地带。
    “九五”期间,伊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进入自治区先进行列”,具体实现“三个翻番”,即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基本实现小康。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围绕加快资源转换,继续按照“拉通联动,重塑重构”的工作思路,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第一,加速工业经济集约化。一是加速优势产业集团化。进一步形成以产业建集团、以集团发展完善产业体系、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格局。在完善毛纺、煤炭、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四大集团体制的基础上,培育发展药材加工、刨花板、地毯、裘皮制革集团,再形成四项特色产业四个集团的运行机制。“九五”期间,形成4个年利税超亿元的“巨龙”企业、6个超5000万元的“雄狮”企业、8个超3000万元的“小老虎”企业、10个超10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等四个层面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二是由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在大力推进几大集团公司大规模、低成本扩张的同时,加大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强经营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三是小型企业民营化。把现有的国有小型企业逐步推向民有民营化,加快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再造一批增长点。最终形成以国有企业集团为骨干,民有民营企业为补充的工业经济运行发展格局。第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植被建设的同时,加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即由传统农牧业向特色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单一经营向种养加一体化转变,增粮增畜向增效增收转变。在稳定粮畜产量、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快甘草、麻黄等的规模种植和肉牛、小尾寒羊等的规模养殖,加速水产、林产、沙产业和草业的开发。通过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串联和扩散,几大集团公司的跨行业、跨产业开发,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完善,推动农牧业增收增效、加速农牧民达小康的进程。
    围绕上述目标和重点,实施五大战略举措:一是以盟旗经济一体化带动发展。把企业集团的技术、管理、名牌、市场、信息、融资等优势与旗市基地、资源、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发挥辐射、带动、示范效应。积极引导盟直企业及经济组织对旗市经济实行跨行业、跨产业、全方位、多功能辐射。扶持旗市上工业当家项目,抓好旗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正确处理盟、旗市、企业三者利益分配关系,适当向旗市倾斜,促进旗市实现“两个提高”。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兴修东胜至达电、准格尔两条铁路,打通煤炭运输通道,全面改造横跨东西的109和纵贯南北的210两条国道,加快城乡人畜饮水工程和市镇建设,实现苏木、乡通电和邮电通信自动化,加强羊绒和煤炭两个市场的建设。三是以开放驱动发展。把盟内的资源优势同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开发与发展,力争每年完成几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把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与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起来,重点完成三大企业集团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把名牌产品优势同国际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夺取更大的出口创汇效益,让“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让优质精煤、精细化工、名优特产品走向世界,促进经济国际化。四是以科技进步推动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发展;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特别是建立科技先导、科技密集、科技示范型企业,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夺取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增值效益。重点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0项,开发新产品100种,建成10个科技先导型企业和5个高新技术企业。五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观念的转变;以抓大事、办实事、求实效为重点,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以张家港为榜样,加速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团结奋进、争名升位”的鄂尔多斯精神,塑造“祥和、富裕、文明”的鄂尔多斯形象,形成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助推优势。
    伊盟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伊盟的巨变中可以看出伊克昭盟正在走向辉煌,内蒙古自治区正在走向辉煌,伟大的祖国正在走向辉煌。勤劳、淳朴、豪放的鄂尔多斯人一定会抓住当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