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记忆]:抗战时期著名的大后方——宝鸡
2017-11-22 05:42
1937年“七七事变”一声炮响,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一个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以不可阻挡之势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当时陇海铁路已通车到宝鸡,把西北、西南两个大后方和中原地区联成一体,宝鸡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重要。这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是一处难得的天然防线,这里又有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各界人士和进步学生,使宝鸡成为抗战时期有名的大后方,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为了防止日本飞机狂轰滥炸,1938年中原地区众多的工厂先后迁往宝鸡,其中较大的有申新纱厂、福新而粉厂、大新面粉厂、雍兴公司的雍兴铁工厂、雍兴纺纱厂和31兵工厂等等,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在汉口应运而生、由中国共产党支持和领导的经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 于1938年8月在汉口成立。8月23日又在宝鸡设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领导着西安、兰州、天水、南郑、韩城、凤翔、双石铺等16个事务所,在西北各地成立各种工业生产合作社2000多个,安置了近20万失业工人和难民。这些合作社生产出各种军需用品和民用产品,仅军用毛毯一项就生产了80多万条。
“西北工合”中心的宝鸡城,成立了264个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500人,成立初期一次就供给抗日军队10万元的军用物资,以及药用纱布、药棉、绷带各3万磅;25万条毛毯,价值24000元的服装,上千件军大衣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也使宝鸡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1941年10月,作家茅盾路过宝鸡时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就叫《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茅盾在文章中写道:“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的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的流转的山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足见宝鸡已变成了一座发展中的工商业城市,也足见宝鸡在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了!
与此同时,西安和沦陷区的流亡学校也纷纷迁往宝鸡。为避免日机轰炸,西安西北高级机械专科职业学校迁到凤县之后,相继又有东北竞存中学、小学迁往凤翔,安阳高中、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商丘高中、黄河水利专科学校、青年职业学校、陆军测量学校等迁入宝鸡。此外,还有河南盛城中学、省立西安二中、省立华县农业职业学校、河北小学、浙江小学、齐鲁小学、复兴小学、励行中学等20多所学校和一些新闻单位也先后迁入宝鸡地区。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女梢神,自己动手建校舎,麦草当床铺,树下作课堂,露天为饭厅;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养猪、养牛、养羊、开荒种粮、务菜、进山打柴,自力更生解决食宿问题,自己造纸,自制粉笔、墨水和墨汁,解决学习和教学用品。为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竞存中学就培养学生5000多名,一部分奔赴抗日前线,其中100余人投奔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成为人民军队和地方的重要骨干力量,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当时,宝鸡也成为抗日爱国团体和爱国文人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地区之一。1938年夏,赵丹、王为一、徐韬等文化人奔赴新疆,途经风县双石铺时进行了深入的抗日宣传活动。“作家战地访问团”也到宝鸡宣传抗日,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和知名人士,如罗烽、白朗、杨朔、以群、杨骚、李辉英、张周、王礼锡、袁勃、钱新哲、葛一虹、方殷、宋之的、陈晓南等,他们或演讲,或演唱,或访问,或写作,对宝鸡人民的抗日热情鼓舞很大。1940年作家老舍从四川北上抗日前线途经宝鸡,创作了《双石铺—宝鸡》、《宝鸡车站》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篇。1942年2月,诗人艾青和画家张仃、作家罗烽由重庆来宝鸡后,又巧遇诗人严辰及其夫人作家途裴,5位爱国文人在宝鸡进行爱国宣传10多天,于2月下旬同行北上延安。
“七七事变”发生后,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奉命在虢镇设立了办事处,下设一个常驻运输队,将宝鸡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军需物资运往抗日前方。当时八路军还在宝鸡设立了一处兵站,1939年3月,南洋华侨捐赠的医药、服装、通讯器材等装了36汽车运到宝鸡兵站,然后由这里转送到延安。后来,由于办事处被敌人查封,不得不转人地下由麟游“红色交通线”运送抗战物品到延安。
宝鸡作抗战的大后方不仅生产了大量的军粮,当时仅有100万人口的宝鸡地区,就有142000多名西秦儿女踊跃报名参加了抗日部队,开赴前线英勇杀敌,建功立业,也有不少宝鸡儿女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进步学生的宣传发动下,宝鸡人民还曾多次大张旗鼓地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捐献了大量的衣服鞋袜、金银、现金和废铜、烂铁等,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抗日烽火也陶冶和锻炼了宝鸡青年,先后有1000多名革命青年奔赴延安,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第一线。宝鸡个体爱国司机徐秦生、张锡禄、李和顺等组成“宝鸡抗日征军队”,拥有汽车20辆,司机40余人,从1941年起从玉门油田给抗日前线运送汽油,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才返回宝鸡,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容琳,笔名肖斌。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酷爱文学。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散文200多篇,发表古体诗词500余首。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