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中有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物产,这些不同地方的特产到了当代,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而广州的增城荔枝、萝岗甜橙、炭步槟榔香芋、从化荔枝蜜等特产也同属其中,那么我们今天不妨来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
01.
所谓
[地理标志产品]
所以,什么是地理标志产品?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我们可以通俗一点,将其理解为[官方认证的“土特产”],而这个“土”,也有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在一定的区域范畴内生产。
例如阳澄湖大闸蟹,也只有阳澄湖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才能造就阳澄湖大闸蟹之肉质鲜美。
第二是必须具有基于当地地域特点的产品特色,这种特色可以体现是品种、口味、原材料、工艺、人文背景等各方面的独特。
例如我们熟知的酱香茅台酒,它不仅有一套独特的酿造技艺,其过程也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在繁杂的酿造过程中,亦可以寻找到当地某些原始的生活痕迹。
受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有传统生产方法的影响,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拥有了与其他普通农产品不同的独特品质。
它们往往风味更加独到,部分营养价值更优,具有更好的品质保证,能够同时满足大众挑剔的味蕾与追求食品安全的心 。
02.
它们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温度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广州农业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广州十来个地理标志产品实在不少,除了我们熟知的增城荔枝,其它“低调”的“土特产”也值得我们认真去了解。
从化荔枝蜜
不知道有多少人小学的时候曾学过《荔枝蜜》这篇文章。
1960年,当代著名散文大师杨朔来到从化温泉小住,他在那儿观看了放蜂采蜜并亲自品尝了从化的荔枝蜜,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从化荔枝蜜也因此更加声名远播。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但其实,在建国以前,“从化荔枝蜜”名称就已经形成。雍正八年(1730年)《从化县志》附录记载到——从化荔枝蜜,是蜜蜂采集荔枝花汁酿造而成,是全国蜂蜜中的佼佼者。
每年荔枝花开的时候,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品质优良的从化荔枝蜜,而游客们的手信首选也是从化荔枝蜜。
如今,有关部门更是加强荔枝花期对蜜源及蜜蜂的保护,在每年在荔枝花期向全市农村下发文件,要求在荔枝花期严禁喷施一切杀虫剂,不仅保证了蜂群安全,保障了从化荔枝蜜的质量,而且也有力地护住了“从化荔枝蜜”这块金字招牌。
炭步槟榔香芋
在广州花都西南边的小镇炭步,栽培着千余公顷的芋头,别看它们埋在土里时这么不起眼,但炭步槟榔香芋可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指定专供产品,它们中的“佼佼者”还将被送往北京,成为中南海国宴的原材料。
炭步镇的文冈村种植香芋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清朝时期乾隆微服出游,有一次到达炭步圩,决定在当地的一家餐馆用饭,乾隆便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则向他介绍了“文岗芋头焖扣肉”,乾隆品尝后大为称赞。
回京以后,乾隆便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文岗芋头。由此,文岗芋头闻名天下。
这里出产的香芋个头大,像一个榄核,吃起来酥松、粉嫩、香醇,用来做菜,香气四溢,因此得名“槟榔香芋”。
与其它芋头相比,炭步槟榔香芋从生产到收获的全过程都十分严苛,产地除了适宜芋头生长,还要符合无害化治理原则,包装应严密防潮湿等要求。或许正是这些严苛的标准,才使炭步芋头的品质有了全方位的保障。
萝岗甜橙
在广州民间,有这样一种水果,它“高身橙、光身橘、扁身柑”,兼有橙、橘、柑的外形,它就是萝岗甜橙。
萝岗栽培甜橙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在南宋时期,萝岗的种橙师祖钟汝贤进京赶考,那时正值初冬,橙子开始黄熟了,钟汝贤便带上一袋自种的橙子在路上解渴。
到了京城,钟汝贤恰巧与挚友文天祥同居一客舍,于是便拿出家产的甜橙与好友分享,而文天祥吃后,赞叹不绝,并即席赋诗吟咏。
此事很快被皇帝知道了,便将萝岗甜橙指定为岭南贡品,每年还要在上贡的橙果底部打上印记,以示识别。谁知,久而久之,橙子成熟时,都天然长有暗圈。
作为贡品,萝岗甜橙的品质也一定不会马虎,它的果肉饱满,汁液丰盈,一口咬下去,清甜的汁水便在嘴里迸发开来,吃完后唇齿边留下的不是橙子的渣滓,却是淡淡的桂花香味。
萝岗甜橙品质优良的秘密藏在当地的产地环境里。这里的雨季和日照等条件都能完美满足萝岗甜橙各时期的要求,土层富含有机质,山涧水汇流成的水资源更是丰富,可谓是天时地利,条件绝佳。
增城丝苗米
如今我们驱车去往广州增城的各个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连片丝苗田“十里稻田,十里飘香”的诱人景象,这就是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美誉的增城丝苗米。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位法号栖云大师的高僧,四海云游,寻找传经修善的好归宿。
某天雨后,他踏着泥泞走进古增城八景之一的“白水丹邱”——白水山,只见此处林木茂盛,山峰秀雅,一练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栖云被此地的景致深深打动,于是决定在此定居,修寺化缘耕田地,并把云游各处收集的优质稻谷品种杂种于此。杂交几代后,一种优质的稻种就此形成,因其米粒苗条,米泛丝光,僧人及乡邻将其称作“丝苗米”。
然而,增城丝苗米并非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肥沃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增城的田园土壤沙质地多,水质中性偏碱,而丹邱白水寨附近灌溉丝苗米所用的山泉水,则含多种稻类生长所需微量矿物质,因此结出的穗粒饱满,米质靓。要是种在肥沃的土壤里,反而生长不出优质的丝苗米来。
03.
它们
不止是农产品
千百年来,这些地方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着四时节令,慢慢找到了适宜当地生长的物产,也摸索出了一套围绕这些特产的耕种方式与加工方式。
一代代农民的汗水滑落在土地上,滋养着农耕文化的秧苗;炊烟袅袅,牧童高歌,农民们采下成熟的果实,欢庆丰收的日子,不同的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便茁壮生长。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那些民俗节庆、风土人情、诗词歌赋、典故传说等文化不断涌现,又缓缓落下,化为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厚重人文沉淀。
当这些产品走出去,并为更多人所知,这些产品的文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方的代言,正如安徽安溪被称为中国茶都,又如从化人被誉为“酿造生活之蜜的人”。
而成为了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代名词后,地理标志农产品自然也承载着一方百姓味蕾上的思念与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打开从家里带来的大包小包,拿出增城荔枝\凤凰单丛茶\达濠鱼丸\从化荔枝蜜等特产品尝时,那独属家里的味道,或许会让我们在学业、工作的疲惫之余感到一丝慰藉。
而当我们将那些特产与朋友分享时,一定也会向他们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家乡的特产,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呢!特别好吃!要不要试试?
如今,这些“土特产”不仅走向全中国,也正走向全世界。随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一如古木,不仅荫蔽着一方百姓,也向世界送去了清凉的风。
资料参考:
一文读懂|什么是国家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编辑/SY
图片/网络
统筹/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