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传》丨访古都旧影 品人文风物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0 23:20

《南京小传》丨访古都旧影 品人文风物

2024-12-19 16:07

发布于:山西省

一座充满了古老回忆和传统气息的城市,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昔日容颜、旧时景观,会变得苍老而斑驳。而曾经几番毁兴起落的南京,虽然“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但它早先的模样,我们更是几乎只能凭借其所剩的零星古迹、典籍资料、历史痕迹去勾画描摹或悠然遐想了。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作家朱炳贵撰写的 《南京小传》,以风物咏叹、风雅秦淮、风度翩翩、风俗雅事四辑,讲述了古都南京历史上的遗迹、人物、风俗,如天地坛、江南贡院、国子监等南京历史上的地方人文遗迹,亦有南京文史中鲜被介绍的,如清溪园、古代驿站、国子监读书生活等,同样有神乐观、天地坛、江南贡院的演变等,再现古都旧影。本书获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资深记者、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杨民仆;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赵立行;江苏资深文化记者、南京地方志学者于锋联袂推荐。

让我们通过阅读,从南京历史看中国历史,访古都旧影,品人文风物。

老地图里的南京旧影

老地图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记录城市旧影的珍贵史料。南京从宋代开始留存了一定数量的老地图,如《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等,它们从独特的角度演绎了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变迁。

吴越楚地图(《金陵古今图考》)

现存展现南京城市最早形态的地图是《吴越楚地图》,这是明人陈沂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吴越楚时期,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如今的南京主城区部分,那时还是一片没有开发的鄙野之地,从图上我们看到,除了几个山形图案,几乎一片空白。今天市域内最早的两座古城池棠邑和濑渚邑,都远在它的南北两端,南京地区较早兴起的城镇丹阳、秣陵、溧阳等,也都位于今城区的外围地区。其时,那些地方更适合人们耕作、生活。公元221年,雄才大略的东吴大帝孙权把都城由武昌迁至建业,为南京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古城南京在“金陵王气”的笼罩下,从此开启了十朝古都的征程,其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相继在此建都。

古城的脚步迈入明朝时,它首次成为全国一统政权的首都,又获得了一次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机遇,城市的格局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烟稠密、街市兴旺。西方人盛赞道:“南京的宏伟壮丽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这里我们暂且把目光投向那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厢坊街市吧。铁作坊、铜作坊、鞍佩坊、颜料坊、锦绣坊……这一个个街坊名字的后面,蕴藏着一篇篇传奇、一段段往事。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坊是如何分布的,是怎样相互连通的?从文字史料中我们很难厘清头绪。但在清咸丰年间刻印的《江宁省城图》上,它们的分布、走向、相互关系却呈现得一目了然。当我们的视线穿行在这些街巷里,仿佛有一种悠远、一份馨香,透过图上描绘的这些熏染了悠悠岁月烟火气、陪伴过人们忧乐悲欢的寻常巷陌、斑驳砖瓦、老宅天井,从岁月的深处袅袅浮现出来。

清末南京老城区 (《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局部)

南京在古代相当长的岁月里,是政治重镇,文化渊薮,军事要地,经济中心。当我们从老地图里发现一座座城郭宫室、官府公署、郊庙坛壝、街衢桥梁、学宫书院、梵宇琳宫时,眼前似乎迭现出琼楼玉宇的宫殿、门楼高大的衙署、书声琅琅的学宫、钟磬悠扬的梵刹、侯门深深的府第,还有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石头城头的星河横空、乌衣巷里的堂前燕子、朱雀桥边的夕阳野草。它们共同构成了南京人的集体记忆,令人情不自禁从心底生出一种温暖、亲近之情,从而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产生深深的依恋。

石涛长干接驾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即人们熟知的“苦瓜和尚”,身世极为不幸,自幼就被迫遁入空门,无奈为僧。石涛到南京后禅寄在城南的长干寺即大报恩寺里。他寓居在寺里的一间叫“一枝阁”的陋室。长干寺是当时南京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五色琉璃照耀云日”,极为富丽堂皇。可是一枝阁却极其狭小简陋,石涛局促其间,过着“为佛茶一瓯,清冷犹未极。灯残借余月,钵空且忘食”的日子。

石涛自画像

有一次,他在宣城时结识的画坛前辈梅清来长干寺看望他。看到贫病交加的石涛“小楼齐木杪,如鸟独蹲枝。万事都无着,孤云或与期。吟成帘更卷,病起仗还支。一啸堪三昧,逃禅借尔为”,梅清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长干寺期间,石涛除了讲经论法,就是作画题诗。他的足迹踏遍南京的乌衣巷、雨花台、清凉台、玄武湖、莫愁湖、凤凰台、朝天宫、天界寺、钟山、幕府山等名胜佳境。这座明朝故都虽然山河依旧,但已江山易色。他抚今思昔,联想到自己抱负难伸,内心百感交集。他在南京还结交了不少权贵与名流,交往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他的视野。随着绘画成就的提高和社会影响的扩展,他的思想和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身上也开始焕发出奋发的豪气。

金陵怀古图(第一幅,石涛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在长干寺幸运地得到了一次接驾大清皇帝的机会。这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启銮南巡。十一月至南京时驾临长干寺巡幸,接见了一些僧人。石涛有幸被选中参与接驾。他虽是明宗室子弟,但明朝灭亡时他还只是一个幼儿,因此对前朝并没有多少感情与留恋。而康熙到南京后,拜谒明太祖孝陵,行三跪九叩礼,倒是让他从心里生出了好感。这次“甲子长干新接驾”,既使他感到荣幸,也使一直想寻找机会做一点大事的他,在心里点燃了希望的火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到达扬州,正在其地的石涛又有幸在平山堂参与了接驾,康熙不但在跪着的人群里一眼认出了他,居然还叫出了他的名字。

一直想寻求发展机遇和空间的石涛,在第二次接驾之后不久,终于满怀期望地去了京城。但京城的境遇距他原先的期望差得太远了!在京城的舞台上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介画匠,一个“乞食”者。心灰意懒的石涛乘船南返,无限失落地回到了扬州。

梅雨烹茶

梅子熟时,霖雨连旬。“梅水烹茶茶味美”,古时候民间有蓄黄梅时节的雨水烹茶的习俗。古人认为,“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明人张源更是盛赞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若将贮水瓮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长存”。

梅雨是如何收集的?《食物本草》介绍说:“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宿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旧时每当“黄梅时节家家雨”时,有的南京人家便会搬出大瓮置于庭院中,收集雨水用以烹茶。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小时候在南京生活过十多年,熟悉这里的风俗民情,他在《红楼梦》中便写到老南京梅雨烹茶的习俗。一天,贾母等人来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要她把好茶拿出来,大家吃一杯就走。妙玉忙沏了老君眉茶,用一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捧与贾母。贾母问她茶是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这储存下来的旧年雨水,应该就是黄梅时节收集的,因为“天地化育万物,最所宜留”的雨水便是梅雨。

虽然梅雨烹茶之俗非南京独有,但老南京人在这一茶俗中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清代至民国时期,南京的文人墨客时兴聚集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品茗赋诗,谓之“雨集”。其中最著名的一个雅集之地是“妙相庵”。他们一边品尝着小尼端上来的梅雨茶,一边欣赏着曲槛空亭,疏花幽竹。“五月雨集妙相庵”,有别于秦淮风月的另一种风雅。

拓展阅读

南京小传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讲述古都南京历史上的遗迹、人物、风俗,如天地坛、江南贡院、国子监等南京历史上的地方人文遗迹,亦有南京文史中鲜被介绍的,如清溪园、古代驿站、国子监读书生活等,同样有神乐观、天地坛、江南贡院的演变等,再现古都旧影。

▪ 作者简介

朱炳贵,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员,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专注于地方文化和舆地史料的整理研究,出版南京历史文化类图书《老地图:南京旧影》等。作品获评“苏版好书”奖、部级科技进步奖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