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武器十分缺乏。据陈毅记载: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力量有:朱德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毛泽东部1000余人,其他队伍600余人。朱德部“有枪1000余支,装备最完整”。陈毅任红十二师师长,该师由湘南农军5000人构成,仅有步枪百余支,其余均为梭镖,因此人称“梭镖师”,陈毅也幽默地自称是“梭镖师师长”。
在著名的黄洋界战斗中,红军的布阵也说明武器的短缺:红军共修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第二道是竹篱障碍;第三道是滚木?石;第四道是壕沟;只有在第五道工事,红军才布置枪械,但每个红军战士只有三至五发子弹。
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获得武器弹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购买、缴获、自制。
购买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当务之急是补充武器弹药。但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武器很不好购买。根据地虽然几经周折,获得了一些购买武器的渠道,但价格普遍很高。比如买一支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七九式步枪,价格在25块银元,而一支驳壳枪的价格高达120块银元。
后来,红军改为从国民党兵手里购买“二手枪”。“二手枪”价格相对便宜,其来源主要是国民党的逃兵。当时因为军阀多贪污士兵的军饷,导致士兵经常携枪逃跑。开始时,一支半新的二手步枪在根据地最多可以卖到20块银元。后来,更多的国民党兵发现了这个生财秘诀后,都“积极”把枪卖给红军,拿到钱后再投靠其他军阀的军队,领了枪后再卖给红军,如此循环不已。此生财之道逐渐传播开来后,前来卖枪的国民党兵越来越多,“二手枪”的价格急剧下跌,最低的时候红军花3块银元就能买到一支步枪。
缴获
由于国民党开始对井冈山“围剿”,缴获成为红军补充武器弹药的重要手段。
早在秋收暴动之初,工农革命军内部规定:缴步枪一支赏银洋一元,缴驳壳枪一支赏银洋两元,缴重机枪一挺赏银洋五至十元。不久这个规定就被毛泽东取消了:革命队伍打仗靠的是战士的阶级觉悟,不是物质刺激。
红军夺取敌人武器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弱。龙源口一仗,红军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获步枪七八百支,重机枪一挺,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自制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初期,红军武器维修全靠一个修械所。修械所能用榔头、老虎钳等造出鸟枪,但这种枪只能打铁砂子,不能打子弹。
1928年7月,由于战斗频繁,武器损耗大,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军械处,地址在茨坪店上村农家,从军中和地方上调集30余名工匠,利用简单的设备修理全军的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在战场上使用。由于工匠们的努力,军械处不久就能修理各种武器,制造梭镖、大刀和鸟枪,而且还能制造出单响枪和松树炮(把松树干中间挖空后填满火药、石砂和碎铁片,点燃火药后向敌人发射的简易武器),制造土手榴弹。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工作,修理好或制造出的武器,都要到后山上进行一次试放,经过检验合格后,才派人送往前方。
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的那门有名的迫击炮(朱德从军阀许克祥部队手中缴获的)就是在这个军械处修理后抬上黄洋界参加战斗的,而三发炮弹据说也是由军械处工匠们制作的,前两发由于受潮成了哑弹,第三发则准确击中了敌人的指挥所。
经过购买、缴获、自制,井冈山红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提高。1929年,在井冈山革命主力红四军攻占福建长汀后,中共福建省委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红军第四军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000余人,好枪一千七八百支,驳壳枪100余支,轻机关枪8挺,重机关枪4挺,迫击炮两三门”的强大革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