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四关”探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06:15

传说沧州城只有西、南二关,东、北二关被“落”在了旧州。这是否属实呢?

沧州治城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清池(今旧州镇)迁至长芦镇,也就是现今的沧州市区。旧州在沧州东南20公里,形状像趴在地上的大牛,人们叫它卧牛城。沧州城形状像顶乌纱帽,人们叫它幞头城。两座城有着亲密的关系,有学问的人曾编过这样一副对联,“南运石碑共涟漪,幞头卧牛紧相依”。

沧州城搬家“落”下了东、北二关

相传当年沧州城搬家时只搬了西关和南关,所以旧州有东、北二关,沧州只有西、南二关。这里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闲话沧州》记载:“当年从卧牛城向幞头城搬家的时候,正赶上半夜。全城的人一个挨一个,从旧州一直排到运河边上,把旧州城上的砖,一块接一块地传到运河边。那边拆这边垒,只用了一宿的工夫,一座沧州城就垒起来了。

“城墙好搬,住家难移”,房产、地业,锅碗瓢盆、家人老小,东西太多,可把人们愁坏了。第二天晚上,你猜怎么着?卧牛城的铁狮子动了起来。它来到城南,一口就把南关叼起来,狮头一摆,不远不近,一下子就甩到了沧州的南门旁边。铁狮子喘了一口粗气,又来到了城西。它铆足了劲,一下又把西关叼起来,一摆头,不偏不歪甩到了幞头城的西城门外。这时,鸡叫三遍,天就要亮了,铁狮子不得不归位。所以到现在,旧州只有东、北二关,沧州只有西、南二关。”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的确,现今的旧州镇有东关村和北关村,没有西关村和南关村。关于沧州城,据《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记载:“1947年6月13日沧州城解放,沧县政府迁驻风化店。沧城区设沧市,分城关、南关、西关三个区。1958年,沧镇又并入沧县,沧州镇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小王庄、白家口、菜市口、南陈屯、小赵庄、芦家园、祝家院、城关、南关8个管理区。”资料里均未见到有北关、东关之说。

那么,历史上旧州城真的没有南关、西关,沧州城真的没有北关、东关吗?

其实古代城池都有东、南、西、北四个“关”,只是沧州城的北关、东关以及旧州的西关、南关在历史上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知名,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遗失在史料里。这和沧州城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关”的含义。“关”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城门外附近的地方”。古代城池出于军事防御需要,根据城市级别和规模一般设置4座或8座城门。城门外作为交通要道,人员来往频繁,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居民聚居区,即城关(字典解释为靠近城门一带的地方,也泛指城区)。南门外的区域就叫南关,北门外的区域就叫北关,东门外的区域就叫东关,西门外的区域就叫西关。

沧州旧州城

旧州城为何没有南关、西关

旧州城城南有一条浮水,又叫浮河、浮阳河、浮阳水,大致就是现在石碑河的位置。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沧县东关一带就有浮水,至宋、元、明三代,浮水的走向基本未变。到清代,浮水不复存在。旧州在浮水之阳(北岸)建城,浮水正好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自西南到东南包围了半个旧州城。浮水以南是大连淀,即现今的大浪淀,常年积水,且比现在的大浪淀范围大得多,周围更有大大小小洼淀70多个。

所以,旧州城的西边和南边都是河流洼地,没有符合居民大规模聚集的自然条件。

再看旧州城东北方向,有一条沧盐公路,这条路自秦汉以来就是沧州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内陆的交通要道,也是长芦盐运往内地的主要陆路之一。由于旧州城东、北方向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繁忙,城门附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人烟稠密的市井繁华之地,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关”。西、南两个方向没有民众聚集的条件,也没有那么繁华,也就自然有城无“关”了。

沧州城有东、南、西、北四关

沧州城本是因河而生,依河而兴。京杭大运河是繁忙的南北交通水运要道自不细说。沧州城西部、南部码头众多,南方的大米、瓷器、茶叶、布匹等日用品在这里卸货,长芦盐也从这里装船运往全国各地。且运河水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取水方便。

借运河之利,沧州城西部、南部形成了繁华的居民区和集贸市场。这里人口稠密,商贾云集,店房繁多,居民熙攘,街道沿运河南北延伸六七里。沧州城“五坊”除城内“宣化坊”外,西门外、南门外、小南门外的西关、南关形成了严崇坊、崇明坊、南钟英坊、北钟英坊四坊。

再看运河以西,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地下水水质良好,适宜水果蔬菜种植,因而村庄密布。一里一渡口,交通方便,人员、经贸来往密切。菜市口、枣市庙就是当年运西村民将蔬菜、梨、枣运往城里和外地的渡口。

其实,沧州城有东、南、西、北城门,也就有东、南、西、北四关。相对南关、西关的繁华,反观北关、东关一带,历史上就是大片盐碱地,遍野红荆,坑塘遍布,杂草丛生,坟茔遍地。城北还是刑场,因此北门外、东门外人烟稀少,形不成有规模的居民区。

清乾隆八年《沧州志》记载:“东门外旧有横街,今无居民。”可见原来的东关本就荒无人烟。相传幞头城东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出城道路都是直冲城门,唯有北门外有一影壁,出城道路需绕过影壁两侧,以避讳刑场和坟地。

除此之外,运河以东地区,地势较低,土地盐碱贫瘠,导致村庄稀少。城北、城东附近仅有吕家院、三里庄、刘表庄、小赵庄等几个村庄。因此,城东、城北的地理环境和水环境决定了这里形不成繁华的居民区和集贸市场。有“关”无人,因而东关、北关的概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久而久之,沧州城没有东关、北关的说法也就流行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北关由昔日的刑场变成了救死扶伤的人民医院,还有环保站、防疫站。旧时的“北大荒”也建成了烟囱林立、高塔耸天的化肥厂,沧州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沧州城的面积已经由原来幞头城的不足一平方公里增加到四外环内的100平方公里,并逐步扩大到高速合围区内的300平方公里。老沧州“城”和“关”的概念逐渐被人们遗忘,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除了少数上年纪的老沧州人外,以后的年轻人就只能在史料中寻找它们的影子了。

原标题:《沧州“四关”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