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为什么比不过广东?因为江苏有三个“省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7 17:30

江苏为什么比不过广东?因为江苏有三个“省会”!

2020-07-10 12:11 来源: 宸章九州

原标题:江苏为什么比不过广东?因为江苏有三个“省会”!

上海是实际省会,苏州是影子省会,而名义省会南京,又做起了邻居安徽省的“省会”,人称徽京是也。

这几天,有一组非常重要的数据被淹没在信息海洋当中——

3月3日,江苏省统计局公布,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3万人。同样是经济大省,广东3月9日官宣,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其新增人口规模是江苏的9倍!

老实说,作为中国GDP第二大的省份,江苏的人口增幅小到令人怀疑,这不会是一个假江苏把?

这里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13座城市就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有苏、宁、锡三座万亿俱乐部成员,怎么全省十几个地方加起来,连隔壁宁波一座城市(新增34万人)都比不过?

你一定很想知道答案。

别急,我们先欣赏下这阵子频繁发生的魔幻场景。

合肥是江苏的,宁波是江苏的,就连南昌也是江苏的。有没有一种恍恍惚惚,时隔几百年后“江南省”要重新复出的感觉?

当然啦,这不是电视台的错。要怪,也只能怪江苏省的版图确实捉摸不透。

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江苏是全中国“省会”城市最多的地方,而且足足有三个:

上海是实际省会,苏州是影子省会,而名义省会南京,又做起了邻居安徽省的“省会”,人称徽京是也。

想来最近江苏省各个地市组团去湖北抗疫,从口号到横幅妥妥的十三太保,还真不是无缘无故的。人家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散装大省,就是因为“省会”真的太多了。

也正是这一点,反过来影响到了江苏的人口扩张总是被广东吊打。

省会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两个层面,政治上做好带头大哥的角色,向上代为争取中央政策,向下平衡各市之间的竞合博弈;经济上要辐射全省、服务全省,带领全省兄弟向前冲。

以广东为例。这两年广州的GDP被深圳赶超,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千年商都的省会地位。为何?因为从财政贡献来看,广州远超计划单列市的深圳,每年都有庞大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扶持粤东西北的小兄弟。

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看,它又是整个广东省的核心平台。作为国务院钦定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里有吞吐量全球第五的集装箱码头广州港,有客流量全球第十三名、远超深圳的白云机场,以及客流量全国第一的高铁站广州南站。

凭借着这些超级工程,广州将整个广东纳入了经济腹地。虽然深圳港的崛起对广州造成了冲击,但并不影响广州的地位。

南京的尴尬就在于,即便没有自己,江苏省的经济似乎也能运转自如。因为对江苏很多城市来说,上海才是它们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转换平台,而不是南京。

我们来看下边这张图:

红色线条,是江苏已有的干线航道。这些可行驶千吨级船舶的内河航道,通江达海。

但是你看到没有,苏北、苏中地区的煤炭、矿石、集装箱,不管是经南通还是京杭大运河南下,一旦进入长江干线,大多都是直奔下游出海口的,根本就不需要经过南京(如果往东从连云港出海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货物要么直接汇集到上海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太仓港(苏州),进行集并中转,要么就作为喂给港的货源,转到了上海洋山港。

好,如果我们不走水运,改走铁路和公路进出口,情况也是差不多的。

作为中国百年来最繁华的城市,上海位于全国黄金海岸线的中央,又坐拥万里长江的出海口,交通区位极为特殊。

全江苏都想要融入这个超级十字路口。所以历年来,江苏的基建布局就不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结构,而是多面开花的“井”字形结构。不管铁路系统还是公路系统,一定是先接入上海再说,优先导向上海。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让上海变成了江苏省的货物集散中心,贸易中心乃至经济中心。

在海运时代,上海能以“最低的成本”,帮助扬州、南通、盐城等市嵌入全球经济的大循环当中。

在航运大都市时代,上海又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苏州等市的电子产品攻占全球市场。

凭借着两小时内能搭上浦东/虹桥机场密集国际航线的优势,苏州的出货效率极高,一天之内就可摆上世界各国的货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在过去持续二三十年的产业转移大浪潮当中,苏锡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跨国公司争相涌入,成功将比较优势转化现实生产力,崛起成为世界工厂,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靠近上海。人家看中的,就是苏锡常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当中,南京的角色其实是比较边缘化的。

因为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已代替南京为全江苏提供了高附加值的服务。镇江的企业要上市融资,找的是上海证券所。常州的工厂有一笔国际贸易纠纷,可能会去上海自贸区寻求一家中外联营的律师事务所帮助……

东方巴黎才是江苏经济滕飞的关键。如果说南京是江苏的“政治省会”的话,那么上海就是江苏的“经济省会”。

历史上,苏州曾经是江苏的首府。

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则以中国第一大地级市的身份,充当着江苏省的“影子省会”:即藏在南京背后,指引全省发展方向的精神领袖。

当初转型期的中国一片混沌,问题与主义丛生,到底哪种路径可以改变贫穷落后,谁也没有把握。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而苏州这个具有冒险精神的闯关者,就为江苏的未来提供过好几种范式。

在集体经济方面,这里的“苏南模式”曾经盛极一时。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可谓风光无限,江苏一度想把这种经验复制到全省去。

等到苏南模式衰败之后,苏州又在外资经济领域,及时探索出了“中新工业园模式”,仿佛一夜之间,金鸡湖畔就矗立起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知羡煞了多少旁人。

近年来,园区经验还输出到宿迁、南通等地,仿建了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深刻影响当地的区域经济。

在现代化治理方面,苏州还诞生过“昆山经验”,为地方政府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做出了参照样本,苏北乃至全国争相模仿,甚至比拼起谁才是最好的保姆。

……

苏州的模式总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仅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到省内兄弟,也让这些欠发达的地区看到了希望——

只要把标兵的经验学到手,奇迹也是触手可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而且又具有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特征,区域竞争极为激烈。但只要有苏州走在前头,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就都有了奔头。

一直以来,苏州的GDP都是领先于南京的。但是单靠规模上的领先,并不天然就让苏州成为“影子省会”。

最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样一座普通地级市,历史上不止一次地把江苏推向全国的视野。江苏得以纳入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当中,苏州做出了很大贡献。

好些省份都有双子星城市,像山东的青岛、济南,辽宁的大连、沈阳,福建的泉州、福州。这些非省会城市虽然也有独辟蹊径的发展经验,但都不如苏州几种模式来得那么轰动,那么具有标杆性意义。

可以说,苏州一直以来就是江苏改革开放的象征,代表着江苏与浙江温州模式,广东的深圳模式分庭抗礼。

它的存在,证实了江苏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省份,这也让城市鄙视链中处于下游的苏北共享了荣光。

因此,苏州在精神层面上,要算是江苏的"文化省会"了。

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南京的GDP一度落后于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和宁波,只能排到第六名。

2014年南京首度超越了无锡,上升至江苏第二,至今14030亿元的经济体量也只相当于苏州的72.9%。

不过,南京的能量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

放眼全国,省会城市通常都坐镇中心,只有南京如此特殊,不仅偏居一隅,还几乎快要镶嵌入另外一个省份了。这种独一无二的格局,天然决定了南京对内辐射较弱,但对外辐射很强。

产业方面。南京的产业层次比皖江沿线更高纬度,所以南京一直在向外转移产业,给自己腾出升级空间。目前已经与周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前店后厂”关系。以滁州为例,西门子集团旗下的博西华家用电器公司,生产环节在滁州,研发环节在南京。南京还有大众、南汽、长安几家整车厂,多家汽车配套企业集体转移至滁州汊河开发区,在异地生产配套零部件。

空港方面。南京出钱修的禄口机场,实际上成了安徽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市的共用机场。相比合肥,这里肯定是要更近一些。

高铁方面。除了宣城之外,安徽剩下的15个地级市全部都跟南京通了“高铁”。而江苏省至今还有4个城市没有跟南京通高铁,只有动车来往。这也导致了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

南通作为江苏有望冲击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强市,与省会南京的距离是跟安徽池州差不多的,但是做动车到南京却需要150分钟左右,比池州多出一倍有余。扬州也是这样,它本身就是南京都市圈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时空距离却比160多公里之外的安徽蚌埠还要“远”,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同于苏锡常的吴侬软语,南京人说的是江淮官话,与安徽中南部类似。加上历史上南京曾做过安徽几百年的省会,文化、地缘相近,半个安徽省都对南京有很强的向心力。

据媒体报道,马鞍山人定南京报、看南京台、就南京医、上南京校。多年前,坊间曾盛传所谓南京要直辖,并把马鞍山划进去。“做南京人,还是做安徽人,许多市民觉得还是前者的诱惑力更大些”。

南京也顺势而为,于2002年就规划路了 全国第一个跨省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旗下成员有一半是安徽省的城市。

进入一个特大城市的规划当中,自然是好处处多多。像南京近来就在规划地铁S2号线连到马鞍山、S4号线到滁州、S8号线到天长,将它们纳入半小时生活圈。

当然,不单单是南京在服务着安徽,半个安徽省也在以各种方式“供奉”着徽京。

每年安徽省有大量的肉禽产品、小龙虾等涌入南京,滋养南京人的身体。滁州供应了南京四分之一的粮食,马鞍山和县承担了南京一半的蔬菜。

而且大量的安徽人来到南京闯荡就业,给旧都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南京的流动人口当中,第一、第二、第五大来源地都是安徽的城市。

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难道还不是别人家的“省会”吗?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同为经济大省,江苏的常住人口增长比广东要弱得多?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全国31个省市区中,江苏五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值为2.43%,排名倒数第五,不到广东的1/3。

另一个是由于政治省会、经济省会和文化省会不是三位一体,江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城市来虹吸人口。人口机械增长率也比较乏力。

苏锡常虽然制造业发达,但是近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加之本土产业向机械化智能化升级,导致人口增长平缓。而苏州又没有政治省会的那种高校资源和人才沉淀,发展现代服务业时有所掣肘,难以依靠都市型产业来大规模吸纳人口。南京则因为不是文化省会和经济省会,不像广州那般极具魅力,虹吸全省乃至全国人口的能力也就弱了一些。

追溯起来,江苏之所以会成为“散装大省”,最大根源就在于中国奇妙的行政区划安排——

江苏霸占了万里长江下游的沿线两岸,却唯独最后的出海口,不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一片黄金地带,属于一个叫上海的直辖市。

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讲,不管是谁占据了这片通江达海的超级十字路口,都会成为上游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跳板,借此晋升为国内的航运中心,进而衍生出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只要这个长江出海口的城市不瞎折腾,很大概率上会伴随着中国内陆实力的不断崛起,最终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如果当初上海划入江苏,那这里一定会因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所在地区的省会。而今天的江苏,也就不会出现一个政治省会、一个经济省会、一个文化省会了。

世界就是这样的美妙。

今天,江苏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未来南京的省会首位度一定会越发凸出;而随着合肥的强势崛起,“徽京”则有逐步复位的趋势。魔都也恰巧在这个时候出台了包揽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在内的上海大都市圈。

长三角平原的上空,同时出现了好几股拉锯的力量。激烈博弈下,江苏省的势力版图必将发生剧烈的变化。新一轮的大洗牌,又开始上演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