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冰城哈尔滨的旅游热度与当地温度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最低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一边是不断从全国各地涌入的游客,以及社交媒体上有关哈尔滨冰雪游的各种“热梗”。
现在,哈尔滨不仅被东北当地人亲切地简称为“尔滨”,南方游客也被昵称为“南方小土豆”。社交媒体上津津乐道的,则是哈尔滨为吸引游客几乎全城出动。比如,组织欢迎队伍在机场玩快闪,把交响音乐会搬进商场,市民开私家车免费接送游客,的哥用温柔的“夹子音”和游客对话……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从全国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山东淄博,也有人将哈尔滨和淄博相提并论。但淄博不应成为哈尔滨的对标对象,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的旅游资源和综合条件要比淄博好太多。
事实上,哈尔滨的此番爆火,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北京冬奥会后,国内冰雪游持续升温,给东北旅游市场添了一把火,哈尔滨、长白山都因此受益。
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冰雪主题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什刹海冰场、颐和园包揽全国热门景区前三名,含“滑雪”“冰雪”等关键词的民宿预订量大涨。这样的热度,也令哈尔滨机场成为2023年东北地区首家客流突破2000万的机场。
其次,哈尔滨不仅冰雪旅游资源丰富,也有着更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在哈尔滨, 除了近期大热的冰雪大世界看冰雕景观、冰雪演艺,体验丰富的冰上项目,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马迭尔宾馆都是著名的旅游名片,这些老建筑和打卡点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都是不可复制的文旅资源。
难能可贵的是,冰城人这次也憋着一股劲,希望在这波冰雪游热度下全力打造全城迎客的良好形象。现在,哈尔滨的这波热度仍在继续,当地正不断推出新的吸引点:1月3日,哈尔滨城中树上挂满雾凇,为新年再添一景;一群穿着红绿花袄的身高185厘米小伙跳起热舞,向“南方小土豆”发出邀请。社交媒体上,人们也纷纷表达希望去哈尔滨的意愿:“没心情上班了,现在就想走一个”、“我在新疆,温度和哈尔滨差不多,但我还是想去看看”“今年去完哈尔滨,明年去哪都委屈”……
总之,这波“自来水”流量,让哈尔滨“赢麻了”。但作为旅游目的地,要真正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哈尔滨还需面对多重考验。
其一,在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亮点和话题下,一旦游客被吸引至哈尔滨,除了浮光掠影的冰雪体验和打卡游,冰城还能提供哪些特别的体验?特色美食、传统民俗、有故事的历史建筑、独特的文化节庆和艺术表演活动,贴近当地人的生活及人文体验,都是高质量旅行的组成部分,让游客对目的地印象深刻。这些,哈尔滨是否有足够准备?
其二,是“全城总动员”的热情可以维持多久,如何维持较好的旅游服务质量。社交媒体固然可以放大冰城的亮点,同样也可以放大其缺点。当海量游客涌入,冰城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接待质量是否能不掉链子?被游客忌惮的国内游“宰客”现象,是否能尽量避免?亮点之外,保持旅游服务质量“基本盘”的稳定,仍是当地文旅市场当下的主要着力点。
其三,是如何应对国内其它旅游目的地的分流。去年“五一”假期前后,淄博红到发紫,今年元旦假期,哈尔滨一夜爆红。但对游客来说,假期和金钱有限,旅游目的地却有无数选择。冰雪游可以去哈尔滨,也可以去北京、吉林、辽宁、新疆等,哈尔滨如何不断吸引眼球、打造出独特的吸引点,在接下去的龙年春节也能收获满满?
人们更期待的是,淄博和哈尔滨的“宠粉”式揽客,未来有一天不再是被全网爆吹的特例,而是大家习以为常的风景。到那时,游客走到哪里都可以收获热情友好的接待,中国将从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山水资源丰富的旅游大国,转变成海内外游客近悦远来、愿意多次到访的旅游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