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暴雨预报为何不准?气象局:预报准确率82%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07:39

  对话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

  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表示,预计今年9月正式推出按区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服务

  

  王延青向市民介绍深圳气象工作的有关情况。(市气象局供图)

  深圳新闻网讯 气象万千,变幻莫测,一座城市的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心情。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在与晶报开局采访组对话时表示,气象人将发扬“气象预报不能100%准确,但我们要尽100%的努力”的职业精神,为深圳做好气象服务。

  在采访过程中,王延青始终笑容亲切随意,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或大气运动,还手脚比划着解释或风趣地比喻出来。“我可以说是气象局的翻译。”她打趣说。殊不知,身为市气象局“女当家”的王延青,并非气象专业科班出身,她大学学的专业是中文和哲学。2003年来到气象局前,她在农业和海洋渔业部门工作。但是跟王延青聊起气象,根本感觉不到她是“半路出家”,各种专业术语和数据信手捻来,了然于胸。王延青说,之前的积累,使她更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学习,于是通过积极的自学,她对气象专业知识和业务很快上手,并带领着一群技术型、学术型的气象人努力为深圳市民和深圳的经济建设服务。而她本身所学的专业又让她更易于将生涩难懂的气象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达给旁人,因此,她成了“翻译”。

  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都说,王延青是非专业人士的“专家”,工作敬业,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有时候很小的细节都要过问。而且王延青经常“早到迟退”,没有节假日观念,经常加班加点。对于属下的这些评价,王延青笑说,这是气象事业要求她这样做。身为气象局的“一把手”,她致力于推进深圳气象服务个性化、气象预报精细化等工作,不仅要打破原有的预报平台模式,还做预报攻关,创新气象服务,这难免遇到种种困难,这要求她更加精益求精。

  王延青平时很有活力,担任了局里各种运动项目比赛的拉拉队队长,在文艺演出中也经常会上场高歌一曲,博得一片掌声。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从不忘关心手下的生活、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发挥作用。因此在局里年轻人的眼里,她更像一位亲切的大姐。

  

  市民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晶报:今年是深圳市气象局成立60年,对深圳气象人意味着什么?

  王延青:从气象事业发展角度而言,在气候变化和气象保障服务当中,我们不间断地积累了60年的气象监测数据,这些数据相当宝贵,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气象保障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60年历史的单位不多,市气象局算是一个。特别是在去年经历了大运会后,今年是我市气象发展方面的转折点。

  

  晶报:转折点指的是什么?

  王延青:为大运会提供的精细化预报服务,被中国气象局作为“深圳模式”推向全国。这是一个契机。如何更好地利用大运期间集全国之力形成的高效集约精准的服务和技术格局、使其能够常态化服务于社会经济和市民,是最关键的。随着深圳发展格局不断变化,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总量不断增高,市民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加精细精准的气象预报。这种需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会刺激我们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晶报:今年做了哪些事?

  王延青:大运会至今我们已经办成了几件事:一是促成了与香港天文台的政府间合作;二是实现了与中国气象局监测信息实时共享,灾害性天气监测半径由250公里扩展到1500公里;三是基本具备了针对各易涝区域发布重点提示、按区域发布气象和地质灾害分区预警、为泛华南主要交通干线提供1公里级气象服务信息等服务能力;四是完成了气象“十二五”规划编制,重大项目与上级业务主管对接;五是防雷和施放气球行政审批实现跨部门协同共管并获得“市跨部门协同办理改革特别奖”。

  今年的工作又有几个亮点,首推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服务,4月联合市规土委共同推出以10个区(新区)为最小发布单元、发布时效为24小时的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深化与香港天文台的气象科技合作,目前已完成深港气象数据专线开通、数值预报模式调试、双方预报技术人员交流培训等工作。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气候再分析数据集的研制,提高气候信息的服务能力。

  

  预计9月正式推出分区预报服务

  晶报:您多次提到“深圳模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在哪方面有创新呢?

  王延青:我市气象事业最大的特点是把先进技术在应用方面进行创新。我们将国内外最先进技术吸纳进来,然后再集成创新。这就是目前在全国推广的“深圳模式”。比如数据集成平台和分区预警平台。深圳气象技术有两项是独有的,一是自主研发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雷暴追踪系统”,这是深圳市气象局近十年来在科技开发上的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广东省气象局科技成果应用一等奖。二是雷达基数据的拼图。利用泛华南30部雷达和广东省9部雷达的基数据进行拼图,将灾害天气的实时监测范围从250公里扩大至1500公里,较全省灾害天气的监测时效提高了6-12分钟。应用技术方面力求创新,目的就是让预报出来的结果不只是预报员懂得,也能让市民看明白。

  

  晶报:后大运时代,精细化服务的成果应尽快使之常态化。

  王延青:大运期间的分区场馆预报是精细化服务的亮点之一,有时空两个概念,一是精细到每个区的各个场馆,二是每3小时更新一次,这方面的服务得到了认可,老百姓也很希望这样的精细化服务能常态化。我们正在努力使其常态化。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大运期间我市集全国之力,不仅有改革升级的预报平台,还引进了世界上精细化预报的领先技术,同时有全省25个预报员的支援,加上我们20个预报员,分成7组在各个场馆预报,因此有足够人手可以做分区预报。大运过后预报员少了,无法马上进行分区预报,但借着大运会的契机,我们培养了一批预报员,并打破原有预报技术平台,将中长期、短期、短时临近等的预报资源集合在一个平台上统筹使用人员。预报员很难培养,目前我们只有15个预报员,要每天3次制作10个区的分区预报,这样的任务是很重的。我们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培养5个预报员。

  

  晶报:精细化的分区预报,有时间表吗?

  王延青:推向常态化的分区预报,指的是预报深圳市10个行政分区未来24小时的天气情况,预报要素包括温度、日降雨、风、相对湿度以及各区未来12小时逐时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从4月开始,分区预报产品已发布到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试运行,每天6时、11时和16时更新,处于试运行阶段。我们会对预报效果和预报质量进行分析,以确定向公众发布的内容,正式服务时间初步考虑在9月份。

  

  深圳高温暴雨天气越来越多

  晶报:深圳市民对去年大运会期间的蓝天白云天气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样的好天气还会出现吗?

  王延青:去年大运期间,整个南海海区没有热带气旋生成和移入,稳定且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我市上空十分难得地持续10多天吹偏南风,空气洁净,风向稳定,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好,本地生成的大气污染物难以积聚,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只要有这样的天气条件出现,我市依然会出现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色。当然如果没有人类生产活动的污染源,我们可以无视天气条件,天天享受清洁空气。比如1984年之前,深圳就从未有一年记录到5天以上的灰霾天。其实我市的夏季还是呈现出空气质量较好的状态,所以在夏天蓝天白云还是会有的。

  

  晶报:深圳市气候特征有什么变化?具体而言,今年一季度的天气极端吗?预计2012年的天气会呈现什么特点?

  王延青: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深圳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我市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6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深圳气候已呈现出气温升高、湿度下降、日照减少、能见度降低的显著趋势,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高温酷热增多、强降雨频率增大、干旱灾害频繁、灰霾趋于严重、强雷暴不断、异常台风显现等等。

  今年第一季度气候异常体现在冷暖骤变,多阴雨,寡日照,“回南天”严重和多雾,特别是今年一月份出现48小时最大升降温幅度达10℃。正因为今年前期气候明显反常,预计在此背景下易出现极端天气,比如“4·19”暴雨造成我市80多处路段积水和4处较为严重的内涝灾情,主要就是短时降雨强度大的客观原因影响的。

  预计今年进入我市500公里范围的热带气旋(台风)有5至6个,其中2至3个可能会造成较大的风雨影响,也会给我们带来高温天气,所以今年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均面临严峻挑战。

  

  天气预报不准计算机“有责任”

  晶报:前段时间,深圳连续遭遇暴雨袭击,多处水浸,不少市民就抱怨说天气预报不准?为何这样的极端天气会预报不准?

  王延青:其实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有提升,其中,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90%、暴雨预报准确率为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预报的准确率是无法达到100%的,虽然我们的系统在监测温度、风向、风速、湿度、雷电、云或雾时会有很清楚的数据,但其发生的时间、移动方向和速度都会随时改变,会出现“蝴蝶效应”。这听起来很悬,但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不管哪个层面发生变化,对最终的天气都会产生影响,我们常常会调侃,大气运动也会“堵车”的,或“有事被人临时叫走了”或“提前到达”。可以说,短期临时预报技术还是世界难题。

  预报不准,系统地说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的认识还很有限,甚至有些天气发生了,专家也难以解释其形成原因。而气象观测的网络还做不到密不透风,疏漏难免存在。其次,在技术方面,我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进行求解,这种数值天气预报,是无法完全模拟大气演变的。最后,预报员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现在很多极端天气的出现,有些预报员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无法根据经验来修正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我市纬度相对较低,气象灾害的影响种类多、时间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精细化预报的难度也更大了。

  

  “我们的预报员太少了”

  晶报:不少市民说香港的天气预报比深圳准确,甚至有人调侃,要了解深圳的天气就看香港的天气预报。

  王延青:两地对于准确率的界定是不同的,比如晴雨预报的准确率,或是台风、气温、降水预报的准确率,这要看是哪一方面,我认为,深圳气象部门与香港气象部门在降水落点落区这方面的预报技术上是没有差距的。但是香港气象部门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他们光是研究这项预报技术就研究了一百多年,现在香港气象部门预报降水的落区落点能精细到提前6小时发布,而我们是在2007年才引进这项技术,这已经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引进集成和技术创新,但也只能做到提前3小时精细化预报降水的落区落点。而且,香港气象部门预报平台有五六十人,相比之下我们的预报员太少了。

  话又说回来,香港的气象服务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气象信息的更新频率比我们高,一旦有异常天气出现,香港电台或电视台的任何一个频道都可以随时插播天气预报,这样人们就能很快知晓。而深圳气象信息协同发布机制不健全,无法做到随时将气象信息传播出去。我们在大运期间做得比较好,是因为当时在各区都有指挥部,气象信息得到及时传播,但是要做到常态化我市就没有这样的通知渠道了,有些天气信息过了3小时再说就没有用了。

  

  晶报:在弥补自身的不足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延青: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我们加强了监测,特别是在预测预报方法上下功夫。我们也致力提升预报员的能力,着力加强培训和考核;努力健全、完善政府各部门应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联动机制,建立各部门的信息有效共享机制,通过形成更为有效的合力,防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也希望公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小区气象信息显示屏、手机短信、121气象服务电话、气象频道等各种渠道,主动、及时地获取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今年市气象局将提供八项优质服务:

  更早发布暴雨和灰霾预警信号,为减轻不利天气条件下的城市道路拥堵和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提供服务

  免费提供“我的都市天气”3G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市民出行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三个一”服务,即以街道为单位,开展一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定一份“防御明白卡”、开展一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基层防灾自救和互救能力

  适时开展人工局部增雨工作,用好空中云水资源

  免费提供泛华南区域高速公路干线的72小时预报产品

  按区(含新区)发布24小时预报

  免费提供手机短信的选择性获取服务

  每月为市民提供一次气象台和天文台的开放日活动

   

  气象“十二五”规划指标一览表

  名称 2012年指标 2015年指标

  气象灾害有效检测率 93% 95%

  每2公里内有气象监测站 85%区域 90%区域

  定点天气预报范围 5公里 2公里

  未来2天定时天气预报时段 6小时 3小时

  气象预报综合准确率(同比行业标准) 高6% 高10%

  气象灾害发生区域的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80% 85%

  街道办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率 60% 90%

  公众咨询气象信息的及时回复率 85% 90%

  气象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的贡献率 提高5% 提高10%

  “南方天气变化快,我们追着天气跑”  

  

  晶报:听您这番话,能感觉到深圳气象人很努力,但服务总是很难让市民百分百满意。

  王延青:如何让市民满意,这真的是个大学问。因为天气时时在变,所以不同时段发布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提前一天发布是说“今天到明天”,是指24小时的天气预报;而明天就会发布“上午6点到9点”或是“傍晚至凌晨”的天气预报,这是精细到提前3小时的天气预报。现代人对气象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今天到明天的预报,而是希望预报要更加精细,所以我们缩短了预报时间,尽管时差只有几小时,但是这些数值或用语的不同,是要费很多年的功夫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其实是显示了技术在不断地改进,但是很多市民不一定知道这些,这从字面上的细微差别是看不出来的。

  

  晶报:这也是作为气象人的烦恼。

  王延青:想要做气象活儿,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认真、细致,并且还要求你做“幕后英雄”。因为市民能看到的就是一个数值,可能是20℃或30℃,可能是“晴”或“雨”,但是在幕后要做的很多。气象事业既是宏观的,需要你应用到国内前沿技术甚至国际前沿技术;而它又是微观的,需要你扎扎实实去做,非常细致。

  其实在以前,我们的预报员需要看很多的资料,随着技术的提高和资料的整合,预报员只需看一个界面就可以了,所以这对预报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们要求预报员在1分钟之内看完数据,3分钟之内将这些数据同化到系统中,看完之后还要编写信息,并同步发送到各媒体和各单位。南方天气就是变化快,所以气象人就要做出更快的动作,虽然是细小的动作,也要经历时效性的检验,对于我们而言,气象人是“追着天气跑”。

  

  晶报:最后想对市民说什么吗?

  王延青:我想告诉市民,尽管气象预报准确率不能达到100%,但我们会尽100%的努力去做好气象预报,我们的目标是用国际前沿和国内先进技术,为市民安全出行提供服务。尽管在准确率上难免有误差,但我们会及时跟进服务信息,拓展服务渠道,尽量提供更精细化的预报。同时,我们希望和市民有更多的互动,比如在天气预报的语言上,希望市民能提供好的建议,希望大家也参与到天气预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