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鸡市教育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宝鸡市所有公、民办初中学校、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招收初三复读生。
宝鸡发布中考复读禁令,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西安今年的中考生是否会受到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西安中考补习市场。据悉,今年西安市中考报考人数83565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率约为60.6%。相较2018年的65.88%,2019年高中录取比例下降了5.28%,这意味着今年有更多学生需要复读。不过随着宝鸡市发布中考复读禁令,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今后西安中考补习复读市场将会大幅度缩减。
西安中补市场没有受影响
中考生仍然可选择复读
记者走访时很多中考补习学校都表示,今年中考复读班招生没有受到影响,不过也有家长询问今年复读,明年还能不能参加中考等问题。西安南郊某补习学校李老师说,来学校咨询的中考复读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家长在观望,“因为目前中考补习学校还未正式开课,加上家长对中考复读政策的担忧会影响一些学生报名。”
西安东郊某补习学校陈校长表示,目前中考复读生招收人数和往年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从西安市往年中考报名情况来看,一般在考生类型当中就有城市往届、农村往届的选项。
陈校长称,就算不允许复读生中考报名,根据经验教育局也应该提前发文,通过各种渠道明确告知家长,避免学生白白复读一年,到时如果复读生不能报名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长安区某中高考补习学校负责人张老师说,今年中考补习市场按份额来说报名人数应该不少,因为按照今年普高60.6%录取比例,有近40%的考生会选择职业学校或补习,“目前我们学校的中考补习班招生也没有受到影响,比往年还好一些。关于今后中考能否复读等政策性问题目前只能推断与预测,但是西安今年应该是可以继续中考复读的。”
补习学校负责人:中考补习将受到政策调控
对于宝鸡的中考复读禁令,是否会引发西安补习培训市场连锁反应?长安区某中高考补习学校负责人张老师表示,宝鸡市的禁令能看出今年政策的严格,这也体现了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战略要求,国家要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随着普职比6:4任务的推进,今后中考补习肯定会受到政策调控。
“即使今后西安市不允许中考生复读,但在今年政策上应该会有过渡,不会变化太大。”张老师强调,但对于培训机构投资人来说,往后肯定会缩小对中考补习的市场投入,中补学校也会慢慢转变成以中考科目为导向的周末短期培训班,现有的全年编班学习模式将不再存在。
“目前国家提倡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所以今后西安市中考补习市场,会随着老百姓对职业学校接受度的提高而逐渐缩小。”西安东郊某中考高补习学校陈校长分析说。
陈校长希望,政府部门在出台相关中补政策时,应再严谨一些,毕竟各地的考情不同。
政策不会“一刀切”
中补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
一位补习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宝鸡市出台中考复读禁令,也是根据该市具体中考录取情况而定,可以看出政策在强制向职业教育倾斜。在宝鸡市出台禁令之前,我省榆林市早在几年前就规定中考生不能补习,目前西安市的周至县、鄠邑区也是不能中考补习。
“这些地方的政策的出台也只是试点,不代表西安市的中补政策。”这位业内人士强调,今年她所在的补习学校,录取中补生的分数线还提高了,很多学生进校都超了今年普高线563分。
据这位业内人士分析,政策不会“一刀切”,因为随着整个普高录取率的逐步下降,结合西安市本土的学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到底中考生能否继续复读,是要适合学生发展情况和广大家长意愿的。部分有志青年为了圆自己高中和大学梦,也会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相信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也会慎重,会给所有补习学校一个过渡期,而中考补习复读市场在三到五年内也将面临重新洗牌。
【延伸阅读】
国家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这项制度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学历证明之外,你还能用职业技能等级证明自己的职业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截图“‘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试点方案》提出,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职业技能领域做起,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还将结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促进书证融通,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
(综合自华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等)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