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年级的学生,别的小朋友有早餐吃,我家娃没有,只能饿着肚子看着人家吃”。9月3日,多位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是宝鸡高新第四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通知说9月2日正常提供早餐,但是9月2日班上好多娃都没有吃早餐,很多孩子早上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学校一主管招生的老师表示,政策有变化。
家长:一个教室里别的孩子吃早餐,我家孩子就在旁边看着
针对此情况,许多学生家长当天在群里咨询老师,老师回答:早餐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只有八鱼镇农村户口的小朋友才会有。
王女士反映称,“学校并没有提前说这种情况,在学校官方公众号上也写的是9月2日正常提供营养早餐。所以2号早上就没给孩子吃早饭。“
经记者查询,在高新第四小学8月31日发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称:按照上级安排,9月1日不提供营养早餐,请家长提示学生在家就餐后上学。9月2日正常提供营养早餐。文中并未说明一年级学生只有八鱼镇农村户口有早餐,其他一年级小朋友没有早餐的事情。
还有部分家长反映,9月1日当天只发了一份宝鸡高新第四小学享受学生营养餐情况调查表,其中也并未明确提及只有八鱼镇农村户口的学生才能享受营养餐的事情。
直至9月3日下午,家长群内老师才发布了关于高新四小一年级新生享受营养餐政策的文件。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
王女士说:“老师说是因为今年高新区的新政策,如果真的是政策调整我们也能理解,但让在一个教室的孩子,一部分人吃一部分人看着,时间久了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就应提前考虑这种情况。“
记者从多位家长处了解到,有家长向校长反映了孩子心理变化之后,校长给出了这样的答复:如果孩子再问早餐的问题,就转移重点告诉孩子们别的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你自己可以多些时间看书学习,成绩就会比他们更好。
学校:新政策,确实通知不及时,后面会积极调整
9月3日,记者多次联系宝鸡市高新第四小学招生网上的官方电话和该校校长的电话,但电话均未拨通。之后又联系到高新第四小学一位主管招生的李姓老师,他表示,以前学校营养餐是全校1000多学生全部享受,今年高新区对于营养餐政策有所调整。政策调整为:从一年级开始,给户籍在八鱼镇农村户籍的学生享受,还有就是给建档立卡以及残疾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而其他的,包含户口在八鱼镇派出所的非农业户口和户籍在外地的学生不享受营养餐,也就是说从这学期开始,一年级学生一部分孩子有营养餐,一部分孩子没有营养餐。2到6年级执行的还是原来的政策,继续享有营养早餐。
李老师还表示,区上给学校通知的时间自己不清楚,但此政策是开学之后开始执行的。当提及是什么时候给家长通知的,李老师表示是9月1日通知的家长,9月2日正式开始执行。公众号中给家长开学前的温馨提示中,并没有说明此政策,培训的时候也并没有说明此政策。此政策是在9月1日下午给学生发了一份关于营养餐的调查问卷,学生拿回家由家长填写,问卷内容包含调查学生的家庭住址以及户口等信息,其中此调查问卷中并未提及今年享受营养早餐的对象范围有新变化的说明,只是相当于一个营养早餐的申请单。
当记者询问:对于在一个教室里一部分学生吃早餐一部分学生看着的情况,后面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措施时?李老师表示,学校曾考虑过这样的情况,但目前还没有学生食堂,后续将研究解决此问题。
高新区教体局资助办:会与学校沟通 加强宣传
9月3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采访到宝鸡市高新区教体局资助办,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主管学生营养餐政策的工作人员下乡了,他们最近也接到了多位家长的电话,给家长们解释了今年新出的这个政策,家长们听完也都表示理解。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我们是严格按照国家以及省市政策执行的,关于营养餐的政策,宝鸡市规定是农村户口全部享受,城市户口则根据各县区当地的财政情况逐步开展。之后,记者在宝鸡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查询到了宝鸡市关于学生营养餐的文件,文件中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明确了营养早餐的实施对象及范围。
9月4日上午,记者联系到了高新区教体局资助办的主管营养计划的一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 高新第四小学的这个政策确实是今年才有的,但宝鸡市关于学校营养餐的计划早在2017年就已经发布了。高新四小目前存在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因为之前有一个姬家殿小学和孙家滩小学,这两个小学都是农村生源。由于高新区的发展规划,就将这两个小学并入到高新四小,当时高新四小主要都是农村户口的生源,城市户口的学生较少,几乎只有个位数的生源。考虑到只有个位数,因此就决定全部都享受此政策。
但近几年随着高新区的不断发展,高新四小的学生成分中,城市户口的学生在逐年增加。这样的情况导致高新区学生的营养餐享受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高新四小9月2日一年级新生一部分学生吃早餐,一部分学生看着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在8月12日和13日,总共给学校通知了两次关于学生营养餐享受情况调整的政策,具体的执行方式是由学校自己决定。
她还表示,目前还是有很多家长不理解此政策,资助办后面也会跟学校沟通,让学校继续宣传此项政策,加强家长对此政策的知晓力。
华商记者 刘杰 实习生 曹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