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为何打不过刘备?成败已在战前注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4 07:31

发布于:天津市

原标题:汉中之战,曹操为何打不过刘备?成败已在战前注定

曹操心不在焉,且志不在此。

公元215年,曹操发动汉中之战。但这场仗,真心没必要打。汉中张鲁从前躺平,当时也躺平,以后大概率还会躺平。所以,啥时候打张鲁都行。关键是刘备和孙权正在荆州剑拔弩张,马上就要鱼死网破。所以,曹操的最佳策略是坐山观虎斗。

但不知道曹操哪根筋搭错了,非要进攻汉中。至于汉中之战的目的,很可能有两个:

一是压制一下刘备。前一年,刘备占了益州,势头太猛。这时候,就有必要压制一下,让刘备知道谁才是老大。

二是搂草打兔子。刘备占领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大将夏侯渊也平定了凉州。曹操的发展势头也很猛。所以,有必要让势头更猛一点儿,往南插一脚、搞到汉中。

然而,汉中之战,曹操打得非常不顺利。但不是因为张鲁的军队,而是因为汉中的地利。当看到阳平关的险要,曹操直接就绝望了,认为这仗没法打,得赶紧撤。

这时候,手下的谋士就劝他:咱们必须得打,因为没粮食了。大军往回走就要穿越秦岭大山。这条路太难走。不用张鲁派兵追击,咱们饿都能饿死好多人。所以,必须拿下汉中,然后吃张鲁的粮食。

曹操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撤军。即便把自家军队饿死,曹操也要回家。但太难打,仅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曹操本厚,打场败仗、死几万人,动摇不了根本;

二是因为内部的事情更重要,不仅比汉中重要,而且比益州重要。

建安十八年,曹操加了九锡、当了魏公。转过年又平定了凉州,这时候就可以再升一级,从魏公升到魏王。对于这件事,曹操特别着急。

但是,张鲁的军队太不争气,而曹操的军队又太能打。

撤军的命令下了,但前军走得太快,不仅没接到命令,而且还迷了路。当天夜里,又不知道哪跑出几千头麋鹿,直接冲进了汉中军大营。汉中军以为是曹军偷袭,于是瞬间崩溃。这支迷路的曹军正好给撞上了,然后啥也不说,直接吹起号角、发动进攻。

所以,曹操正要撤退的时候,曹军却击败汉中军主力。当消息传到大营的时候,曹军主将夏侯惇完全不信,亲自走了一遭、确定战果之后,才敢向曹操汇报。

这之后,本就一直躺平的张鲁,就彻底躺平到死,封存府库,然后还跑到巴中等着向投降曹操。

既然拿下汉中,那就应该以汉中为基地,然后继续向南;趁刘备立足未稳之际,再接再厉拿下益州。但是,汉中太难打所以不打,这仅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原因。曹操的主要关注是内部。所以,他坚决不能既得陇又望蜀,必须退军。当魏王比啥都重要,曹操最最关心的一直是这个问题。

于是,曹操把夏侯渊留在汉中,自己返回中原。但是,曹孟德可不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然后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把能带走的全带走了。不仅钱要带走、粮要带走,汉中的百姓也要带走。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这些个一流名将,为啥守不住汉中?本来就没想要,自然守不住。

如果曹操以汉中为基地平推益州,那就不能掠夺汉中,而且还要从中原和关中向汉中注入资源,把汉中打造成坚固堡垒。

如果不想呢?不想要,那就搞移民。董卓当时怎么在洛阳搞移民,那曹操就应该怎么在汉中搞移民。既然不想要,为啥还要派军驻守?因为曹操又觉得可惜。这么大一片地方,说扔就扔,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最后,还是派军驻守了。

所以,等到两年后汉中之战正式爆发,曹操也就只能叹一声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汉末军阀混战,而汉中却独善其身。在张鲁低成本的宗教治理下,汉中一直没打仗、一直搞生产,所以富得流油。但这时候,咋就连点儿肉味儿都没了?因为曹操搞了移民。公元215年之后,汉中除了大片土地,估计连骨头都没有剩下。

志不在此,曹操本来就没把汉中打造成进攻益州的根据地。他在乎的是赶紧当上魏王,然后看有没有机会篡位当皇帝。至于汉中和益州,统统要往后排。

心不在焉,汉中这地方怎么说都算一片战略要地,白白扔给刘备,太可惜。既然现在已经占了,那就继续占着。如果刘备认怂、不要了,自己不是白占了便宜。

但是,刘备从来就没怂过。

公元215年,曹操占了汉中。然后,孙刘立即湘水划界、中分荆州。荆州问题瞬间解决。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兵抵达汉中,掀起汉中之战。

但是,公元216年到217年这两年呢?

这两年看似非常平静,实则非常重要。刘备就是用这两年时间巩固内政、拼命备战。

首先是搞定荆楚派、东州派和本土派这三大派系,三派中到底谁是老大、谁是老小,必须通过冷酷的政治斗争区分清楚,然后再捏合到一块。

其次是搜刮益州的民脂民膏。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又是发行直百钱、超发货币,又是搞盐铁酒专营、集中财富。

所以,等到公元218年汉中之战真正爆发的时候,谁胜谁败也就早成定数。你曹操志不在此,他刘备志在必得;你曹操心不在焉,他刘备拼了老本。所以,刘备才有底气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