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而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在5月15日—31日的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气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精心搭建面向公众的从科技到科普、从气象知识到识险避险常识的桥梁,进一步拉近气象与公众的距离。本期策划通过探访今年的气象科技活动周,重点找寻科技资源科普化那些幕后的成果与新鲜事儿。
国家气候中心:用趣味科普,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今年,国家气候中心(以下简称“气候中心”)在气象科技活动周中的重点活动是举办开展“豳风气候变化养成性科普案例”东部沿海发达区域科学传播巡回演讲。在活动主会场,用6块展板展示了近年来在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成果。该演讲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参与气候治理积极性和好奇心,增强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气候行动。科普案例目前已入选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优先合作项目。此外,活动期间将持续举办“大手拉小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行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科普报告,面向青少年群体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助力其科学素质提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在进行厄尔尼诺科普讲解。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近年来,围绕科技资源科普化活动,气候中心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校园“双碳”气候变化科普嘉年华活动等,走进校园开展极端天气、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沸腾与气候临界点等科普报告,扩大校园气象科普力度,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能力,推动气象科普社会化协作大格局的形成。这些科普化活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通俗性和互动性等五大特点,在叙事解读事件、明确传播目标、设定目标受众、传播渠道通畅性、调整内容与形式、选择发布时机、监测评估与反馈提高等方面取得良好经验。
此外,根据中国气象学会5月的表彰决定,挂靠气候中心的气候学与气候资源委员会获评先进学科委员会,周兵首席获评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为全国气象科普工作贡献力量。
气候中心将继续充分展示科技成果,依托豳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工作室和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周兵首席微博V等平台,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孙源)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沉浸式体验“追光”之旅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在2024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推出了一项科技资源科普化活动,即“追光者”的密码罗盘——风云卫星极光预报主题活动。活动基于“2024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采用“提前预报+极光欣赏+事后分享”的三重沉浸式互动体验,拉近“空间天气”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
活动组织方首先跟意向参与者进行线上交流,围绕对空间天气事件过程的监测、分析,以及对地磁场活动相关理论,对极光尤其是发生在我国的极光活动进行预报。再相约意愿者前往极光出现地对预报结果进行现场验证、欣赏美景。最后邀请大家汇聚一堂,一方面结合风云三号E星广角极光成像仪监测资料,对预报结果做出验证,另一方面,对极光生成的原理机理进行现场科普解释。
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的“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主题科普展中,孩子正在观看空间天气太阳风暴过程。图/文 韩大洋
活动中,卫星中心秉持“创新性”特点,采用舞台剧、《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科普展、立体书等形式进行科普化工作;同时通过展板、互动设备等对其相关理论到预报服务、卫星监测数据到产品验证等科研业务和服务全链条科普展示,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被多家央媒等关注报道,还登上微博热搜。
卫星中心也在一次次的科普活动中,凝练了做法经验:一是通过互动式科普打造沉浸式氛围;二是循序渐进,线上预热互动会更好地扩大线下参与度;三是成果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有利于公众的理解和传播。
后续,卫星中心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做好极光预报的落地实施,从公众需求出发,更新迭代,不断完善服务产品。(韩大洋)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一张图带你看懂地球与气象
在今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联合湖南省气象信息中心特别推出“‘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带你看懂地球与气象”活动,通过整合气象、基础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数据资源,以三维立体的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气象监测业务;借助可视化降水场景模拟,公众能更准确地理解天气变化过程。
近年来,信息中心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在气象知识普及、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气象数据多领域融合应用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参加2024气象科技活动周。图/文 周小康
借助新媒体渠道,信息中心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小据说科普”系列动漫视频,“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推介会”“数”说入秋这事儿等直播讲座等栏目,为社会用户提供专业气象数据推介及气象科普宣传;与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报社)共建联动联创机制,2023年策划系列气象科普数据新闻产品。目前,“中国气象数据”新媒体平台总粉丝数超过150万人,年阅读量超过600万人次。
在线下,信息中心连续7年开展“气象数据进校园”宣讲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86所高校师生的踊跃参加,支持科研项目9083余项;以“共享杯”竞赛为载体,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通过科技资源共享与高校科研群体形成“双创”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打造“生产主体+资源性质+服务对象”的协同育人模式,使气象数据辐射农业、能源、交通、金融、水利等多领域,促成多方互惠互利。
未来,信息中心还将继续深化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加强行业互动联动,创新科普形式,展示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动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工作。(周小康 刘丹)
北京市气象局:回溯气象历史 不忘百年初心
在今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气象学会等多家单位举办科普活动,广泛宣传气象观测历史,推进气象赋能低碳生活,普及气象基础知识。
“我国第一份保存最完整的气象记录是什么?”“古代的气象观测有哪些?”“古人是怎么预报天气的?”这些问题你都能在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举办的气象历史主题展及古今谚语征集活动中,找到答案。
在“想你的风吹到北京科学中心”春日气象主题活动现场,北京市观象台工作人员给同学们讲述气象探测故事。图/李晋
活动包含百年气象展、气象仪器展以及多媒体互动展三大展区,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的前身中央观象台,是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现代气象台站,本次活动以“百年风云,不忘初心”为主题,在北京市观象台举办百年观象展。此后将持续开展百年观象展活动,并将其打造为科普品牌,持续传承纪念这段百年气象历史。
除此之外,北京气象学会联合多家单位举办多场活动,北京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第20届北京市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竞答活动、气象赋能低碳生活进校园科普活动、二十四节气进社区气象科普活动、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气象研学活动、小标兵全国赛等。这些活动积极引导着公众进行良性互动,潜移默化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同时也成为北京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气象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北京市气象局将久久为功,不断筑固和探索活动形式和渠道,持续强化气象科普的品牌效应和科技内涵,为服务首都气象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张云轩 楚艳丽 刘燕 杜传耀)
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普细化深化的广东实践
2024年气象科技活动周到来之际,广东省气象局携手阳江海上风电企业对海上风电平台管理人员、建设人员和运维人员,开展现场气象培训讲座,联合农业部门深入茶叶、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区、生长区,指导种植户、生产经营户充分运用气象趋利与避害成果,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5月16日,省局还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12部门启动科技周主场活动,开展新一届气象小主播大赛、广东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并启动千乡万村科普行广东站活动。
3月23日,广东省气象局台站开放日的“气象‘动物’现场”,气象专家为孩子们讲解观测设备方面的知识。 图/文 屈凤秋
广东省气象局坚持用“科技资源科普化”打通从“科研”到“科普”的关键链条,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凝练了经验做法。
一是加强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四级联动,深化粤港澳融合联动,擦亮气象资源科普化活动品牌。广东“气象小主播”大赛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2022到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全省性竞赛22项活动之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23年科技周优秀活动。
二是培育社会氛围,让气象专家从幕后走向台前。今年广东入汛以来,16期《首席讲天气》短视频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成为广东天气网友最喜爱的栏目之一。今年4月,依托省气候中心“闪电通道成像系统”快速制播“广州塔接闪”雷电科普短视频受到全网关注,话题阅读量超过5000万人次,一度位居新浪微博热搜第4位。
三是组建百名气象专家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落实气象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未来,广东气象部门将深度挖掘重大科技资源科普化活动示范带动作用,培育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气象科普知识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屈凤秋 周浪)
云南省气象局:“气”心协力,“象”普而行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作为国家、省、州级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的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在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精心筹划“大理山地气象观测与研究探秘”系列活动,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以“‘气’心协力,‘象’普而行”为主题,面向大理镇二完小师生开展《山地气象是什么气象》专题讲座,展示农业气象观测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区等,把山地气象科研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力”。
今年世界气象日期间,云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走进阿昌族乡村校园赠送气象科普图书。图/文 段腾锦
过去一年,云南省气象局持续有效推进气象科技资源科普化行动。出版《探寻大气、地球与环境的秘密(科学探索者)》图书,获得云南省科技厅公布的“2023年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开展“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建设云南数字气象档案馆,清晰梳理云南气象科技工作者科技攻关的重要节点、事件和成就,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丰富素材;打造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品牌,开设陈一得科学家精神及太华山百年气象站宣传专栏,制作《气象先驱陈一得》科普微视频,在气象e新等展播,累计观看达10万人次以上,相关云南气象博物馆和气象主题文化广场,累计接待参观超过6万人次。
未来,云南省气象局将构建“预报+科普”宣传策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人才培养交流,拓宽气象科普对象范围,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科普的引领作用。(周蓉 段升妮)
青海省气象局:高原虫草采挖,这里有张安全科普网
天气回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部分地区采挖人员开始有序进入旷野深山,开启一年一度的冬虫夏草采挖工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省南部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在每年的5月至6月冬虫夏草采挖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雷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将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等应用到虫草采挖季雷电灾害防御及科普宣传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久治县索乎日麻乡虫草采挖点进行防雷科普宣传。 图/文 史乾忠
“气象专家为我们讲解了雷电及防护注意事项方面的内容,大家非常受益,通过多种手段,将学习到的经验传递给老百姓,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在今年气象科技活动周前期,听完玉树州治多县举办的科学防御雷电安全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后,治多县委副书记、加吉博洛镇党委书记石维鹏说。
结合前期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青海省气象局制作发布了《青南地区虫草采挖期(5-7月)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致灾危险性研判》专题报告,指出虫草采挖期雷电灾害易发成因,明确雷电灾害易发时段和地区,并对雷电灾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气象科技工作者深入玉树州杂多县及果洛州达日县等冬虫夏草主产区,在采挖检查点、中小学校等进行宣传讲解,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尤其是雷电灾害防御常识。
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青海省气象局制作了藏汉双语雷电灾害防御动画片、科普图解、短视频等,通过地方融媒体平台进行播发,有效扩大了防雷科普宣传面,提升了牧区群众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以前,大家认为雷击伤人是老天爷在报复做了坏事的人。经过气象局的宣传,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现在,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也知道了雷雨天气如何防范。”果洛州州玛沁县雪山乡牧民多杰说。(金泉才 余迪 马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