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的第一条铁路,陇海线潼关至宝鸡段火车站名变迁经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8 10:02

作为陕西的第一条铁路,陇海线潼关至宝鸡段火车站名变迁经过

2020-05-25 20:42

核心提示:火车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一直是当地的地标和门户,故事非常多。它承载着当地的记忆,演绎着当地的发展,见证着当地的繁荣,也是很多人追梦拼搏的出发点,更是他们回到故土的落脚点。火车站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通过车站的变迁,可以清晰地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

陇海铁路潼关至宝鸡段是横贯陕西的第一条铁路,又因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欲拟西安为陪都,故此,各车站站名都由当时军政高官社会名流大员书写。这些都是铁路的线性文化遗产。铁路文物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铁路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宝贵财富。现在的一些老站已停办客运业务,钢轨被拆除。唯有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周遭巨变。

追寻那些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铁路记忆,感受曾经过往的自己,只是在为读者讲讲那过去的故事,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去追忆那些与之相伴的如烟往事。

潼西段自民国20年(1931)4月开建,至民国23年(1934)底竣工。设车站14座:潼关、东泉店、华阴、下营、柳枝、华州、赤水、渭南、零口、新丰镇、临潼、窑村、灞桥、长安。1958年—1969年陇海线西峪河—新丰镇段南移,东泉店、华阴、下营车站取消,潼关、柳枝、华州、赤水、渭南、零口、新丰镇车站均南迁新址。

潼关车站:始建于1931年,地址在陕西省潼关县城关镇和平路最南端,于民国27年(1938)3月8日被日寇大炮轰击,车站票房被夷为平地。站匾从有关资料拍照可以看出“潼关”二字正楷,字迹笔画丰满庄重但题写何人因故不详,现无法考证,“潼关车站”和“华州车站”由何人题笔。

以下车站:下营、柳枝、华州、赤水、渭南、零口、新丰镇、灞桥,站名匾额统一规格,同一模式,汉白玉阴文雕刻,正文字迹墨黑,上款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下款题笔者姓名,上下款字迹朱红色泽。

华阴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华阴车站,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八一村内,始建于1934年,时为三等站,1958年铁路改线取消。车站为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大屋顶、琉璃瓦、飞檐斗拱,重彩精绘。占地面积304.26平方米。2014年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原车站站匾由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题笔。

下营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时为四等站。1958年铁路改线取消。原车站站匾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将军题笔。

柳枝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1958年铁路改线南迁。原车站站匾由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笔。

华州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后更名为华县车站。1958年铁路改线南迁。原题车站站匾镶嵌在站房风雨棚顶端,被灰泥涂盖,笔者有待考证。

赤水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1958年铁路改线南迁。原车站站匾由国民党元老张继题笔。

渭南车站:在陇海线上,渭南车站始建于1933年,位于渭南市解放路和胜利大街交汇处。站名牌匾由时任民国铁道部长的顾孟余1934年题写,笔意瘦挺,体势劲媚,有柳骨之势,用汉白玉石采用阴文雕刻,镶嵌在车站票房北侧风雨棚上。渭南火车站为法式风格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整个建筑由大厅和东西的侧房组成,大厅为候车厅,东侧为售票厅,西侧为办公室,屋顶有砖砌的装饰性烟囱。建筑为砖木结构,红色机瓦屋面,宽37.7米,深14米。前檐设有进户大门,仰望如同一座牌坊,中间有三角形突起的尖顶,正面装饰着一颗小小的红色五角形,下方四块白色的圆圈。2011年8月,被公布为临渭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9日,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经历风雨沧桑的渭南老火车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昔日的火车、铁轨已寻不见踪迹,只留下老票房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

零口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1958年铁路改线南迁。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村。火车站坐北朝南,东西长27.5米,南北长27.8米。正北的墙壁上镶嵌着汉白玉的车站牌,上书“零口车站”,左首题刻“民国二十三年”。 车站为砖木结构,既有部分中轴对称、廊檐式设计,又有套间设计;内部更是有西式的壁炉、中式的回廊以及水冲式厕所等。原车站站匾由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的居正题笔。

新丰镇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原车站站匾由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题笔。

临潼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车站为民国建筑,与临潼车站、西安车站建筑格式相同。坐北朝南。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大屋顶、琉璃瓦、飞檐斗拱,重彩精绘。站房采用仿古加西式的建筑风格,有候车室、票房。据说是仿西安火车站缩小建的,牌匾也像旧西安站,传说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题笔。临潼车站现有站房上部的木制牌匾不知是民国时期还是现代复制的,没有落款。

灞桥车站:在原陇海铁路线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始建于1934年,时为四等站。原车站站匾由时任民国立法院院长孙科题笔。结字方圆,笔法肥劲,有颜筋之感。

西安车站:是全国铁路十大特等客运站之一,是我国路网中联通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素有“西部第一窗”的美誉。始建于1934年12月,1935年6月正式运营,时为客货兼营一等站,站名为西安车站。建站时原站匾据说是由蒋中正题笔。1937年西安车站更名为长安车站,1952年1月1日恢复西安车站名称。隶属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现为直属特等站。

潼西段以上老火车站中潼关、华阴、下营、柳枝、零口和新丰镇原站址均并非在今天的站址上,经过三门峡水库蓄水、潼西段复线建设等,以前这些老站以及线路在1969年基本上都被废弃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一些陕西铁路历史风景被幸运的保存下来。

西宝段民国24年(1935)6月开工,民国25年(1936)底竣工。设车站16座:三桥镇、咸阳、茂陵、兴平、马嵬坡、普集镇、武功、绛帐镇、常兴镇、眉县、蔡家坡、阳平镇、虢镇、卧龙寺、斗鸡台、宝鸡。1987年,斗鸡台车站关闭;普集镇车站易名武功车站,武功车站易名杨陵镇车站,再易名杨陵车站。

茂陵车站:在陇海线上,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村。始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站台前茂陵车站的站匾,由时任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钱宗泽1936年题写。茂陵站的站舍是陇海铁路线上唯一仅存的民国期间站舍,整个站舍都是民国风格沿用至今,是研究民国铁路建设重要的实物资料。今天,废弃不用的候车大厅屋檐下通风口上,还可以清楚地见到当年用熟铁切割而成的篆体“西宝”二字。

兴平车站:位于陇海线上,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关路,始建于1936年,时为三等站。由时任国民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1936年建站时题写的牌匾。现存的那块站牌匾真实的记录着这段历史。此块汉白玉站牌匾原砌在车站运转室的老房上,21世纪初拆除时将它移位,镶嵌至车站院的门墙处。

马嵬坡车站:在陇海线上,站址位于兴平市桑镇宋庄村北边,大通坊西南角。马嵬坡车站始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站名牌匾由时任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第一总段段长龚继成题写,用汉白玉石采用阴文雕刻,镶嵌在票房墙体上。龚继成被授予中国工程师的最高荣誉“中国工程师奖章”,被誉为“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 1900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2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3年至1934年参与陇海铁路西段的工程。抗战期间主持多项重要工程,如呈贡机场、中印油管、滇缅公路等,罗斯福总统曾称赞他是“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 1945年10月18日,因脑溢血逝世。

武功车站:在陇海线上,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普集街。始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原站名普集镇车站,站名牌匾由时任由时任国民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1936年题写,用汉白玉石采用阴文雕刻,镶嵌在票房墙体上。武功这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武功不在武功,普集不在普集”这一地理民谣,令人扑朔迷离,眷恋向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得使人想对其探个究竟。

普集镇的前身则是普集街,两地因陇海铁路的诞生,才成了一对孪生兄弟。普集街在普集镇东南五公里处,这里是普集镇原址,因普集渭河渡口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才闻名于世。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八月十四日,闯王李自成率军出山沿渭河东进,在普集渡口上岸,抢占武功县城数日,后被陕西巡抚孙传庭击败 普集渡在前16世纪就是商朝的青龙关,史书有“粮草诸物,囤积青龙”的记述。到了随大业二年(605),此处又修普济渠,曾灌溉良田百倾。清顺治三年(1645),外省居民大量迁入,人们随河而居,以至武功下原地区至今村落密集,人口密度皆为全省之最。清顺治九年(1651),普济渡口商品贸易非常活跃,山里山外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并形成了很大规模的集市,并亲切地称此地为普济街。雍正七年 (1729),将街改镇——普济镇。乾隆十五年(1750)又更名普集镇。

民国期间,在武功境内建有东西两个火车站,一个就是建在杨陵的武功车站,一个就是今天的普集镇车站。车站建成后,国民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将东火车站命名为普集镇车站,将西火车站命名为武功车站,并亲笔题写了站名。从此,普集镇和普集街各叫各的名,成为一字之差的两个地名。

杨陵车站:车站建成于1936年,初名武功车站,时为四等站。当时站址位于今车站以北。1982年以杨陵镇、杨陵公社和五泉公社为行政区域设立杨陵区,武功车站易名杨陵镇车站,普集镇车站改名为武功车站。2006年8月1日,新火车站建成,位于渭惠路北,陇海铁路以南,老站舍业务全部迁至新站舍办理。2014年4月5日起,杨陵镇火车站更名为杨陵火车站。隶属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车务段管辖,现为二等站。至今在杨陵火车站的北侧站台上,还保留着由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题写的“武功车站”的牌匾。

蔡家坡车站:在陇海铁路线上,位于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由时任民国政府铁道部高级工程师李毓庠1937年题写的站名牌匾。

蔡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宋代已为集镇,明代有土城一座,周长3里许,高2丈。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陇海铁路通车宝鸡,镇西南设蔡家坡火车站。民国二十九年(1940)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蔡家坡火车站北购地建陕棉九厂、西北机器厂和酒精厂,镇区向西南扩展,遂成新区。

1949年7月,宝鸡解放后设立宝鸡市蔡家坡区,同年11月15日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远距离领导有诸多困难,蔡家坡区划归岐山县管辖。

蔡家坡地处陕西省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西部,东经107°34′至107°40′,北纬34°07′至34°20′之间,北靠碛雍塬(又称碛石塬),南依秦岭,渭河穿境。东与眉县常兴镇、首善镇、齐镇相邻,南与太白县鹦鸽镇相接,西与陈仓区阳平镇、钓渭镇接壤,北与岐山县雍川镇、枣林镇相连。辖境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22公里。面积208.5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131平方公里,中心规划区5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20.5平方公里。

虢镇车站:在陇海线上,虢镇车站始建于1936年,时为三等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和平街。站名牌匾由时任民国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局长洪观涛1937年题写在票房墙体上。

虢镇,位于关中八百里秦川的西端,为陇海铁路、宝中铁路交汇处,现为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政府驻地。其南临渭水,北依周原,三面临空,扼川、汉交通咽喉,守陇秦运输枢纽。自商末周代建成以来,周、春秋时期称为虢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金时名为虢县,到元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虢县并入宝鸡县,原虢县改名为虢镇,为宝鸡县第一大镇。明清至今,一直沿用虢镇这个地名。虢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卧龙寺车站:在陇海线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龙丰村。始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站名牌匾由时任民国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副工程司的陈士牧1936年题写,用汉白玉石采用阴文雕刻,镶嵌在车站票房墙体上。此块汉白玉站牌匾原砌在车站运转室的老房上,21世纪初拆除时将其移位至车站南侧楼处。

斗鸡台车站:在陇海线上,斗鸡台车站始建于1938年,时为四等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张家底村。站名牌匾由时任申新纱厂书法家张子岐1939年题写。

陇海线潼关—宝鸡段开通30座车站中(不含新设车站),宝鸡车站于民国30年(1941)8月31日被日军飞机轰炸,车站候车室被夷为平地。绛帐车站1970年移今址。潼关、东泉店、窑村、三桥镇、咸阳、绛帐、常兴镇、眉县、阳平镇、宝鸡计10座车站站名资料难以收集,内容不详,只等留待以后补遗了。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这类老匾额如今在市场上已很难寻觅,这些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如果把这些匾额拓片结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令当初那些文人骚客想不到的是,他们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留下的翰墨,竟会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的文物而倍受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为歌功颂德,还是为标志记号;无论是为装点们门面,还是为点缀江山,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和必然。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与宝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图源:1、作者提供;2、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